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酒文化源远流长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源远流长汾酒史》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文博会开幕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日正式开幕~9月9日至9月15日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大家将会“见识”更多的山西精彩文化,让我们相约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相约文博会,一起见证文化三晋、美丽山西。"晋宝"和省领导共同开启文博会开幕大门文博会吉祥物——晋宝晋宝的设计既融合了山西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着我们后人对先辈文化的传承,又象征着现代人对悠久历史的弘扬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汾酒集团市场部部长、集团酒业集中发展园区副总经理杨波受邀参加开幕式,并巡馆。本届文博会以“文化三晋、美丽山西”为主题,本着“继承、创新、提升”的原则,通过各种形式,促进省内外文化企业交流合作。展馆将内外结合,集文化展览、文化产品、技艺表演等为一体,不仅能看到,还能购买到各类精美文化产品。展馆一角猜猜这活灵活现的塑像在哪里,如果想一探究竟,就到文博会场馆寻找吧古建模型——细节体现真工夫青花汾酒成为文博会上一抹清丽的风景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作为国家名酒的汾酒,不仅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朵奇葩,更是黄河文化、山西文化不可或缺的传奇篇章——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作为国家名酒的汾酒,不仅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朵奇葩,更是黄河文化、山西文化不可或缺的传奇篇章——汾酒文化源远流长在杏花村出土的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的“小口尖底瓮”——标志着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的诞生。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后被载入《二十四史·北齐书》,成为我国正史最早的有关酒的成名记载。这是汾酒的首次成名。晚唐时期,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吟出了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借此声名远播。这是汾酒的第二次成名。1915年,义泉泳生产的“高粱汾酒”,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甲等金质大奖章,成为中国有史料记载现存的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白酒,把我国这一传统行业带上了世界级高峰,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是汾酒的第三次成名。建国后国家共进行过五次名酒评比,汾酒五次、竹叶青酒三次荣获“国家名酒”称号。这是汾酒的第四次成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黄河、山西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强势扩张,一直演进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形态。倘若我们把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去阅读整部中国历史,就会发现,酒几乎无处不在,浸染在每时每刻的历史进程中。如今,在这个缔造中国梦的时代,汾酒人正激情满怀,用心酿造,致力于把汾酒打造成世界第一文化名酒,把竹叶青酒打造成中国养生酒第一品牌,把杏花村酒打造成最受大众喜爱的第一民酒。最终实现清香天下!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第十七次市长会议同日,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第十七次市长会议在并州饭店举行。议在并州饭店举行。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西藏藏泉白酒 历史源远流长


来自西藏、青稞酿制的浓香型白酒,你喝过吗?你知道这种酒跟它的历史一样,令人回味无穷吗?
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藏泉白酒就因为其久远的历史工艺传承而受到欢迎。
杏花村技师随文成公主进藏酿美酒
公元641年,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加强汉藏友谊和两地文化经济交流,唐太宗决定派大批的能工巧匠跟随文成公主进藏。大臣李道宗从吐蕃使臣禄东赞处了解到西藏的白酒酿造工艺相比大唐落后,便进言唐太宗派酿酒技师随文成公主一同入藏。于是,唐太宗便召集众位大臣商议此事。其中,唐太宗较为倚重的老臣程咬金和尉迟恭极力推荐杏花村的酿酒技师随文成公主入藏,两位老臣的这个提议立即获得了唐太宗的批准。
杏花村酿酒技师跟随文成公主一同来到西藏后,根据当地青稞独有的特性进行了酿造工艺上的改进酿成了美酒。酿酒技师通过文成公主将酒献给松赞干布后,松赞干布先是闻到一股香入心脾的酒香,见杯中的美酒色泽鲜亮、形似琼浆,松赞干布当即惊叹不已,他再把这酒呷入口中后,顿觉此酒绵甜甘爽、回味无穷,一时间,松赞干布恍觉自己身在仙境、美在天宫。松赞干布也有感而发道:“此酒,真乃天赐之圣酒也!”这也就是今天的藏泉系列青稞美酒的历史、文化源头。
唐东杰布醉酒创藏戏
公元1430年,集创造、智慧、力量、艺术于一身的唐东杰布在云游至雅鲁藏布江畔途中,发现在江畔有七个貌比天仙的姐妹能歌善舞,表演的白面具舞一颦一笑之间无不传神,看得唐东杰布兴致大起。当地贵族见状,当即将从拉萨带至家里珍藏的青稞圣酒献给唐东杰布,唐东杰布一尝圣酒,顿觉此酒酒香浓郁,醇和甜美。他一时喝得兴起,不知不觉之中已心神荡漾、醉意浓浓。这个艺术的化身便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进行表演,就形成了藏戏的雏形。
在以后的日子里,圣酒就几乎和他形影不离,每当他饮用了之后,他就会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较终的藏戏。也因为这样,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唐东杰布在创造藏戏的过程中,圣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汾酒


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大曲清香型汾酒,以清澈干净、幽雅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杏花村汾酒享誉千载而盛名不衰,是与造酒的水纯、工艺巧分不开的。
汾酒酿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唐代以前的黄酒,后来才发展成为白酒——蒸馏酒的。汾酒是古老的名酒之一,为唐以后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本世纪初(清朝末年)杏花村有三家酒坊生产汾酒,以其精湛的酿造技术,独特的品质风格,在国内商品比赛中曾先后五次获奖。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章后,汾酒的名声便传播于世界。但反动统治的摧残、日寇的侵略破坡以及长年的战乱,使汾酒的生产濒临绝境,到解放前夕的1947年,在杏花村弥漫千年的酒香终于消失了。
1948年6月汾阳解放,同年9月就恢复了汾酒生产。在古老的杏花村建立了崭新的杏花村汾酒厂,现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白酒厂之一,其产量、质量不断创造新的水平。
酿造汾酒是选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梁”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独特酿造工艺。所酿成的酒,酒液莹澈透明,肖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饮后回味悠长,酒力强轻而无刺激性,使人心悦神怡。汾酒纯净、雅郁的清香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汾酒在我国评酒会上多次获名酒称号、得金奖,低度(38°)汾酒——汾特佳酒1987年在我国低度白酒品评会上荣获金樽奖。

藏族酒史


藏族酒史
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酒俗、酒具、酒歌等文化表征,都建立在酒这一物质基础之上。因而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实际是以造酒为发端的。
藏族造酒的历史,民间传说是从唐代文成公主把汉地酿酒术带到吐蕃时开始。但考诸史实,藏族造酒的历史应远比此早。众所周知,藏族是古代生息于青藏高原的若干民族和部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藏族的先民与我国汉文典籍中称为“羌”的民族系统有很深的渊源。羌,意为“西方牧羊人”,原是殷周时中原华夏族人对其西部地区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部落的泛称。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古羌人的较初生息地即在青藏高原,以后逐渐迁徒,分散形成许多的种落,有一部分改为从事农耕生产。古羌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据有的专家考证,早在中原华夏人有麦种之前,古羌人已在高原上成功的培育出一种稞麦,即今藏族的主要粮食青稞。①羌族的一支神农氏后来进入中原与黄帝族相融合形成为华夏族。夏代开国的大禹,也是“长于西羌”②西羌的中心原在青海的河湟地区,公元前四世纪时受强秦之逼而向西南方迁徒,进入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青海西部和东南部,以及西藏等地,形成许多部落。到了南北朝和隋朝时,高原上已有苏毗、党项、白兰、吐谷浑、附国、嘉良、东方等较大的部族。当公元七世纪崛起于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雅隆部落相继征服诸羌部,统一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时,这些羌部中的许多羌人均被融合,成为了藏族。因此,藏族酿酒的历史应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古羌时期。古羌嗜酒,“饮食以酒、乳、牛羊肉为多。”③晋人王嘉《拾遗录》曾记一羌翁九十八岁仍嗜酒如命。羌人不仅嗜酒,而且很早就会酿酒。晋初善酿好酒的尚书张华,其酿酒所用,“蘖出西羌,曲出北朝。”④西羌人既有蘖,当已会造酒。《新唐书·党项传》记载党项人不事农耕,但“取麦他国以酿酒。”吐蕃统一高原过程中,除一部分党项人内徙外,留居原地都入于吐蕃,显然党项的酿酒术亦会入于吐蕃。《旧唐书·吐蕃传》记吐蕃旧俗有“接手饮酒”(《新传》作“手捧酒浆以饮”义同。)藏文史籍《王统世系明鉴》记松赞干布制定的吐蕃法律二十部中亦有“饮酒要有节制”的规定。可见早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吐蕃已有酒,并已能造酒。不过,此时吐蕃造酒尚未掌握中原地区先进的复式发酵法。《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吐蕃贵族韦氏年老时惧自己死后子孙不能继续享受爵禄,因而设宴请松赞干布与其盟誓的故事。这个重大的宴会都仅“以半克青稞煮酒,捧献饮宴”。半克仅合七公斤,量是很小的。这种“煮酒”是用青稞发芽酿造的,颇似啤酒的制法,与后来藏族传统的青稞酒制法有很大不同。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唐蕃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特别是文成公主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不遗余力,不仅随嫁带去中原各种书籍、食品、工艺品,而且极力协助松赞干布学习先进的唐文化、技术和典章制度,推动吐蕃社会的发展。据藏文史籍记载,公主随带去的书中有“六十种讲说工艺技巧的书籍”和“各种食品、饮料配制法”,其中即有造酒的技术。公主还十分注意吐蕃农业和产的发展,专门带去了吐蕃所没有的蔓菁种子。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像《齐民要术》一类的农技书籍,亦必然在公主带进吐蕃的书籍之中。
但是,酿酒是一复杂的工艺,极不易熟练掌握。酿酒的成败和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操作人员的的经验。公主入藏九年后,松赞干布又向唐朝请派“造酒、碾、石岂、纸、墨之匠。”可见当时吐蕃虽已输入内地酿酒法,但尚不能完全掌握。此后,随着唐蕃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随带大批内地工匠;公元755年后吐蕃在占领陇右诸州、北庭和一度攻占唐都长安中,又俘获大批汉族工匠,内地先进的酿酒技术才逐渐被吐蕃所真正掌握。
必须指出,藏族古代社会中,并不像现在一样普遍饮青稞酒。事实上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饮用的酒的种类甚多。在敦煌出土的写于公元九-十世纪的《笨教殡葬仪轨书》中,人们所使用的酒类饮料有小麦酒、葡萄酒、米酒、青稞酒等五种。其中提到干布地区小王向吐蕃赞普奉献的“酿酒粮食”为“青稞、大米任何一种均可。”在一些藏文史籍中,还记载吐蕃佞佛普热巴金“饮米酒酣睡”,被臣下扼杀的事。⑤可见,在吐蕃王室和贵族中,当时比较盛行饮米酒。这一习尚,很可能是受唐之影响。众所周知,唐代饮米酒之风甚盛,宫廷中更是如此。现今西安宴席上必备的一种乳白色米酒,传即唐宫之酒。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和吐蕃“豪酋子弟入(唐)国学”学习,势必将此风尚带入吐蕃上层社会。
吐蕃早在公元670年就占有西域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并与波斯、大食、印度、尼泊尔等有交往,葡萄酒当即从西域输入,葡萄酒色红,而吐蕃人尚红,故葡萄酒在祭祀与宴饮中一度较盛行,在康区的三江流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酿制葡萄酒有很长的历史,《明实录》记载:洪武七年(1374年)康区谷日地方酋长以所造酒来献,其地“旧有造葡萄酒户三百五十家”⑥可见,这一藏区曾有酿制葡萄酒的专业户,而这些酒亦主要是供上层所需而生产的。
西藏东南部林区盛产蜂蜜,蜜酒是当地人很早就会生产的一种酒,藏文史料中说:“在工布地区,杂日山王曾于十五世纪向唐东杰布奉献过蜜酒和小麦啤酒。”⑦在藏族社会中蜜酒是较珍贵的酒,一般用于献于贵人。数量不多。小麦是藏族主要粮食之一,量虽不如青稞大,但易采用内地传入的麦酒酿制法生产,故早期吐蕃多有酿制小麦酒的。

茅台的源史


茫茫宇宙,奥秘无穷。悠悠岁月,江山迭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贵州仁怀,西十二里,寒婆岭下,马鞍斜坡,赤水河东,茅草遍布,河畔台地,茅舍其中。茅台村庄,因此得名。
仁怀出土,商周酒具。汉武帝时,酿枸酱酒。历史悠久,酱香鼻祖。明末清初,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数百年来,工艺成熟。茅酒酿造,大曲酱香,细腻幽雅,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溢香持久,冠盖群芳。
茅台工艺,古老独特,历代酒师,实践创造。整个酿制,顺应自然。春夏秋冬,节律交替,成功利用,微生物群。茅酒酿造,贵州自豪。遗产,誉满全球。国酒,世界。观茅酒之独特,承天地与人和,集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展传统之工艺,示现代之绝技,塑民族之品牌,为全球之美味。
白酒专家,总结评述,用微生物,技术酿酒,人类智慧,典范领域。
世界名酒,三大蒸馏:茅台,英威士忌,法白兰地。
茅酒成功,三大定素:天时气温,地利地理,人和工料。

茅台名酒成名史


常言道:酒是陈的香,然而,白酒界权威专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白酒都能达到如此境界,只有茅台酒等极少数真正靠纯天然酿造、绝无任何添加剂的极品酱香白酒所拥有的专利。这就给了大家更想了解它的理由了,茅台酒生产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汉代。到清代中期,茅台酒的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年产量可达170吨,在中国古代酿酒史上是罕见的。现如今,它是同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和法国柯涅克白兰地并称为“世界三大名酒”。上海斗宝艺术近期就展览了一组贵州茅台酒,出厂日期:1995年,酒精度数:53%(v/v)注释:“飞天”商标,源自敦煌壁画,长期做为茅台酒厂出口专用。这一展出不仅对收藏爱好者是极大吸引,更对爱酒之人是个重大诱惑。茅台酒素以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等特点而名闻天下,被称为中国的“国酒”。它以优质高粱为料,上等小麦制曲,每年重阳之际投料,利用茅台镇特有的气候,优良的水质和适宜的土壤,采用与众不同的高温制曲、堆积、蒸酒,轻水分入池等工艺,再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长期陈酿而成。酒精度多在52~54度之间,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让我们以“酒”会友,以“藏”见情。另,如你有任何关于藏品的问题,都可联系上海斗宝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公司本着“真、精、稀”的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始终将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为每一位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公司现有李宗扬·叶佩兰·张淑芬·古方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为公司买家和藏友鉴定把关。

源远流长的五粮液酒文化故事


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目前有史可考的,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都是当时宜宾地区少数民族的杰作,无不闪烁着古代人对酿酒技术的独到见解和聪明才智。
人持一根竹管直接从罐内吸饮,一边喝一边加水,直到没有酒味为止。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唐代大诗人杜甫大约在公元743年到了宜宾,当时的戎州刺史杨使君在东楼设宴为他洗尘。杜甫尝到了春酒和宜宾的特产荔枝,即兴咏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来便改名为“重碧酒”了。
在五粮液的酿制工艺成形过程中,较为重要、较具影响的当数“姚子雪曲”。它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宾绅士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姚子雪曲”是五粮液较成熟的雏形。
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五粮液用的就是“陈氏秘方”。此酒两名,文人雅士称之为“姚子雪曲”,下层人民都叫“杂粮酒”,这就是而今五粮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仍在使用。
1909年,陈氏秘方传人邓子均将酒带到一个家宴上。晚清举人杨惠泉品尝了以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但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五粮液美名问世,悠悠盛名,已将达一个世纪。
美酒,是一种艺术佳作,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的独特魅力,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文化的每一个方面。
酒,和我们人类社会朝夕相伴、密不可分了。酒与人类、酒与经济、酒与政治、酒与战争、酒与友谊、酒与诗画、酒与爱情、酒与宗教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作用。
的酒文化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也荡漾着国家的兴衰与时代的嬗变。国兴则酒产畅茂,酒味香醇;国衰则酒产凋敝,酒味苦涩。
饮酒文化也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的过程,在春秋时期,饮酒乐事就从宫廷到了寻常百姓家。
万里长江前列城――酒都宜宾,是酒文化的缩影。这里雨热同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较适宜酿酒所需微生物的生长,有道是“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宜宾的酒文化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五粮液就是酒文化的提炼和结晶。
宜宾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历代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名酒,先秦的清酒,秦汉的蒟酱,南北朝的咂酒,唐代“春酒”、“重碧酒”;宋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明代的杂粮酒……
五粮液从远古走来,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巨浪,随着长江的浪涛一泻千里,融入浩瀚的海洋,奔向世界。
五粮液香醇绝伦,多少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逸士,倾倒了多少学者风流、名人名将。名酒激豪情,美酒助诗兴,放歌挥毫,李白斗酒诗百篇,古今名士皆好酒,赞美之词如河似泉,构成了一部诗情与酒情交相辉映的“五粮液颂”。
五粮液尊贵高雅,吸引着四海贵客佳宾。饮五粮液,为胜利讴歌,为友谊架桥,为战士壮行;饮五粮液,为亲人祝福,为朋友贺喜,为爱情誓盟。
作为国宴酒,五粮液已成为国家交往的使者和桥梁;作为神酒,班禅大师用五粮液祭奠。五粮液被誉为:“酒林奇葩”,“国之瑰宝”,“香飘四海、誉满五州”。五粮液酒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骄傲,也应是世界酒文化的奇葩。它造福于人类,放异彩于世界,五粮液人把爱心献给社会。
五粮液让世界充满爱。

汾酒传说(四)


公元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以后,二月即率主力自陕西渡过黄河,由南向北,长驱直进。杏花村人得悉义军要经过杏花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并怀着对义军的热爱之情,争先恐后以杏花村酿造的美酒款待闯王和将士们。在杏花村百姓的热情挽留下,闯王下令安营扎寨,在杏花村休整三日。闯王和乡亲们促膝谈心,人们自豪地向闯王叙说了汾酒悠久的历史和当年曾有过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繁荣景象,以及由于明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恣意摧残,许多酒坊都面临着倒闭的困境。闯王听后感慨万千,就下令拿出钱粮来赈济乡亲。乡亲们分到粮食,都欢天喜地,笑逐颜开。三天之后,闯王的义军要继续北进,杏花村的乡亲们纷纷赶来为闯王和将士们送行。许多贫苦农民还把自己的儿女送来参加义军,让他们跟随闯王去为穷人打天下。闯王被杏花村百姓热爱义军的精神所感动,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四个大字,表达“乡民尽善,汾酒尽美”之意。过去缺粮断薪的许多酒坊,因得到义军的赈济,重新收拾蒸锅,又烧起酒来。
杏花村百姓为了表达对这位农民起义的怀念,便把杏花村更名为“尽善村”,直到1952年才又改回“杏花村”。杏花村里至今传颂着这样一首诗:“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
据说,现在杏花村东堡涧东街的一幢院房,就是当年闯王驻过兵的老营。

山西汾酒历史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当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宋代以后,由于炼丹技术的进步,在我国首次发明了蒸馏设备。一九七五年从河北省青龙县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钢制烧锅,可证明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蒸馏酒。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汾酒传说(二)


传说很早以前,在奔腾的汾河岸边,吕粱山脚下,有个红杏簇拥的小村庄,名叫“杏花坞”。杏花坞人大都以酿酒为生,世代相传。进得村来,只见酒旗高挂,酒肆林立,生意十分兴隆。那时候,每逢春日,柳丝婆娑,杏花吐艳,文人骚客云集杏花坞,都要到村中酒店吟诗作赋,买酒看花。其中一家酒店因店主人辛勤劳作,童叟无欺,很得饮者称道。
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飞扬。从村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直奔这家酒店。店主人见他衣不蔽体,浑身发抖,没等他开口就舀了一大碗酒给他喝。那穷老道接过酒来,一口气就喝干了。喝罢,感激地点头笑了笑,拾脚便走。店主人的儿子见那老道分文未给,十分恼火,便追上去讨问酒钱。店主人忙将儿子拉回来说:“你看他衣不蔽体,哪有钱付给我们?算了,让他走吧!”第二天,大雪继续下个不停,路上行人很少。店主人正在家里闷坐,忽听门外有断断续续的扣门声。店主人开门望去,见一位白衣、白冠、白发、白须的“雪人”踉踉跄跄地闯了进来,仔细一看,才认出还是昨天那个老道。店主人急忙扶住他,见他身子都快冻僵了,就将他扶进店里,吩咐老伴快去烫酒热莱。过了一会儿,酒莱端了上来。老道顾不得多说,片刻就把两大碗酒喝光了。吃罢酒莱,老道身上暖和多了。他连声道谢,起身就要出门。店主人见外面依然大雪纷飞,一再挽留,老道执意不肯。店主人送走了老道,一家做了些粗茶淡饭。吃饭时,店主人的儿子埋怨父亲说:自家小本生意,哪里吃得住如此慷慨施舍?“店主人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富人有钱饮酒取乐,穷人没钱也该借酒御寒啊!我们怎能见他冻饿而不管呢?“第三天,老道又到店里,一气喝了三大碗,终于玉山倾倒,烂醉如泥。店主人喊来儿子,把他搀扶上炕,端汤喂水,一直守候在他身边。老道醒来之后,十分感激。店主人怕他摔倒,双手搀他出了店门。经过门前水井时,老道问:”做酒就用这井里的水吗?“店主人点头说:”是。“一阵冷风吹来,老道酒气上涌,随着响亮的嗝声,一股白色酒气直冲井底,霎时就见井水涌动,一股股酒香从井里飘散开来,这口井里的水就变成了芬芳郁冽的美酒。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赶来观看,都说这是一口神井,方知那老道是仙人下凡。从此酒店得名醉仙居,慕名前来买酒的人越来越多。几年以后,善良朴实的店主人去世了。他的儿子好吃懒做,吝啬贪财,对来饮酒的客人十分刻薄。一天,那老道又来到”醉仙居“,店主人的儿子见财神爷临门,忙满脸堆笑,十分殷勤,摆出好酒好饭招待。老道问他生意做得如何,店主人的儿子却叹气说:”生意虽好,井水能变酒,可没有酒糟喂牲畜了。“老道一听,觉得这少年也太贪心不足了,十分生气,不顾他的挽留,转身就走。当他走出店门,路过井边时,用袖轻轻一拂。店主人的儿子见井里冒出一股白气,老道飘然而去。待他又打起井水来时,不再是酒,却又变成水了。店主人的儿子正在纳闷,抬头看见老道留诗一首:”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店主人的儿子自知好吃懒做生活不下去,只好动手亲自做酒。从此,他渐渐改掉了吝啬贪财、好吃懒做的毛病。说也奇怪,用这井里的水做出的酒,别具风格,又变得香绵可口了。传说中的那口”神井“,至今犹在。明未清初的思想家、着名的诗文书画大师和医学家傅山先生亲笔题书的”得造花香“四个大字,如今仍镶嵌在井边的墙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