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啤酒文化专题,而啤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啤酒知识的地方,如《中国啤酒四阶段》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业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厂,啤酒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啤酒产量仍增长1.4倍。到1978年,我国的啤酒年产量达到40万吨。在这一阶段,在啤酒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啤酒工业的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1979年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全国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们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在1980年,我国共生产啤酒68.8万吨。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据1987年的统计,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厂104个。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人才,加快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如从国外引进了啤酒生产线,尤其是啤酒灌装线。产量翻番的时间缩短,如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吨,到1985年,啤酒产量就达到310.4万吨。1988年,啤酒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654万吨。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可说是中国的啤酒工业进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业继续以高速度发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对啤酒的质量,啤酒工业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啤酒工业的规模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

jiuku365.Com小编推荐

青啤的第二阶段——精益求精的阶段


由于盲目高速的收购活动加上内部管理的不协调令青啤出现高成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等问题。2001年7月,青岛啤酒总经理彭作义辞世,由金志国接任。他明确地调整青啤的营运战略,由「做大做强」改变为「做强做大」,着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内部核心竞争力。青啤的改革的措施有(1)架构重组、(2)品牌重组、(3)增减子公司股权、(4)减慢收购速度。我认为这些重组的做法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当参考性,因此我们将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架构重组:未重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个都是独立的营运单位,同一地区内的子公司的营销范围没有清晰的划分,各自有销售网络和行政单位,造成资源重叠和浪费。青啤于是自2000年起先后组建八个事业部,把我国的子公司按区域收归各事业部,划小范围管理,统一产供销、市场及行政管理,共同使用运输、分销等系统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人手及成本。2000年时,青啤在青岛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统。并于2002年6月于华南事业部实施第二期计划。经过首两期的实施,青啤统一了22041种数据编码、整理1400余个客户档案、2000余个供货商档案等,并为各部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模型。在事业部制度的区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青啤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我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青啤的仓库面积由以往的7万多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9260平方米。库存量也得到改善,从以下数据可以知道成立仓储调度中心后青岛本部的产量虽然上升了,但库存量反而大大下降。
品牌重组:经过一轮疯狂收购后,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个,不但难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有鉴于此,青啤进行品牌重组,欲在5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减至10个以下。例如在东北地区,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个,分别为五星啤酒、兴凯湖啤酒及青岛啤酒。经过重组整合后,青啤把这三个品牌归纳为一个品牌——“青岛啤酒”推出市面,再与同区的对手---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竞争。
增减子公司的股权: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啤九年来先后兼并了四十多家啤酒企业,但这四十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为增加盈利,减少开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现较好的子公司的股权。而减持表现较差的,甚至注销它们。举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权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权由41.28%至69.28%,增持薛城公司股权由70%到85%。青啤同时减持北京三环股权由54%至29%,并注销了江苏(90%)和上海啤酒(35%)的营销。
减慢收购速度:青啤自从大量收购我国各地的啤酒厂后,负债率不断上升,银行因此不愿再借贷给青啤。由于资金不足,青啤无法继续疯狂收购。再者,新上任的总经理有意推行新政,减慢收购,并进行内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开始已大大减慢收购的速度。2002至2003年间,青啤只收购了两间的啤酒厂,分别为:厦门银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华狮啤酒厂,青啤在这两项收购中,共享了1.24亿元。
由以往青啤股价的走势看来,大部份时间青啤H股股价会在并购消息发放后下跌,反映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青岛啤酒并购消息抱负面反应。由于对青岛啤酒的前景抱怀疑态度或质疑一连串并购对青岛啤酒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触发投资者于并购消息发报后抛售青岛啤酒股票。反之,青岛A股股价却受并购利好消息影响而令其股价不断上扬。改革前,A股股价一直偏好,这由于国内的小股民羊群心态下,视收购为好消息。但改革后,A股股价并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稳定。而香港机构投资人较国内股民更着重基础分析。由于机构投资人认为青啤做大做强的策略失当,因此青啤疯狂收购的结果使得青啤H股股价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后股价却不断上升,显然是机构投资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青岛啤酒几乎囊括了1949年新建立以来所举办的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评比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1906年,建厂仅三年的青岛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世纪80年代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别在比利时、新加坡和西班牙国际评比中荣获金奖;2006年,青岛啤酒荣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誉企业200强”,位列68位;2007年荣获亚洲品牌盛典年度大奖;在2005年(首届)和2008年(第二届)连续两届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十大品牌”。其中2008年在单项排名中,青岛啤酒还囊括了品牌价值、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品牌价值海外榜四项榜单之冠。

啤酒业的发展阶段


自新成立以来,我国的啤酒工业经历过四个阶段:
前列阶段:
从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业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厂,啤酒年产量的平均增长度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啤酒产量仍增长1.4倍。到1978年,我国的啤酒年产量达到40万吨。在这一阶段,在啤酒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啤酒工业的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
1979年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我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我国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们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在1980年,我国共生产啤酒68.8万吨.
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据1987年的统计,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厂104个.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人才,加快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如从国外引进了啤酒生产线,尤其是啤酒灌装线。产量翻番的时间缩短,如1982年,我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吨,到1985年,啤酒产量就达到310.4万吨.1988年,啤酒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654万吨.
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可说是的啤酒工业进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业继续以高速度发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对啤酒的质量,啤酒工业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啤酒工业的规模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并.

青啤的前列阶段——做大做强的阶段


青岛啤酒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档的市场,但高中档市场仅占全市场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长快速及潜力巨大的,却是占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场份额的大众市场。因此从1993年开始,青啤总经理彭作义希望借着收购当地啤酒品牌来打入不同省市的大众市场。青啤以”做大做强”及“低成本收购”作为整个收购策略的蓝图及核心,并以增加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以上为目标。
彭作义所谓”做大做强”的理念就是透过购并把市场向下延伸,以高中档的市场补贴大众市场,进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众市场。但由于青啤是独资经营的公司,并无母公司的财务支持,因此需独力承担收购重责。也就是说,青啤在进行收购活动时需要作出比竞争对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华润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价。因此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占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得不实施“低成本收购”。截至2003年,青啤的并购中有42%属于破产收购,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项收并活动,厂房遍布十七个省市。生产量由96年的35万吨升至2001年的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达到彭作义所讲“增加生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的目标,成为我国较大的啤酒厂。2001年,虽然青岛己占有市场11%,但单单这一年,青岛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亏损己达到7千多万元,青岛需要以高中档市场所赚的利润去补贴低档市场。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及管理费用从1998年的8541万上升至2002年的12亿3921万,劲升14.5倍。
青啤生产能力透过高速度收购不断提高。虽然青啤产量历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较慢。青啤于2001年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三百六十万吨,但产量只有二百五十万吨,厂房空置率更高达百分之三十,严重浪费生产力及资源。结果是青啤的边际利润的表现在三大啤酒厂中明显较差,青岛啤酒只有1.80%,而拥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华润雪花啤酒也高达9.86%而大幅超过青啤。可见过往的急速收购活动对青啤害多于利。

拒绝啤酒肚的三个时间阶段


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难道就这样任其发展吗?不能。事实上你只要从现在开始坚持锻炼,你就能保持青春活力。为此,专家为各年龄段的男性朋友设计了一套增强体力、增强肺功能及保持肢体灵活性的锻炼方案,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案进行锻炼。
一、20岁左右
运动医学将这个年龄段称为“破纪录年龄段”。这个时段身体功能处于鼎盛时期,心律、肺活量、骨骼的灵敏度、稳定性及弹力等各方面均达到较佳点。从运动医学角度讲,这个时期运动量不足比运动量偏高更对身体不利。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进行任何运动强度的锻炼。
这个时段通过肌肉强化锻炼取得的“常规体力”,在锻炼终止后也不会消失。心脏通过耐力锻炼可提高输血量。总之,20岁的人能为今后的身体健康储备“资源”。这个时段一定要注意坚持锻炼,以保持体重,否则30岁以后再去减肥就很吃力了。
二、30岁左右
此年龄段的人身体功能已超越了顶峰。这时如忽视身体锻炼,对耐力非常重要的摄氧量会逐渐下降。但不必恐惧,因为你依然年轻。此时身体的关节常会发出一些响声,这是关节病的先兆。为了使关节保持较高的柔韧性,应多做伸展运动。还要注意心血管系统的锻炼。
锻炼仍是星期一、三、五隔一次,每次进行5-3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慢跑或游泳),强度不像20岁时那样大。20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与20岁时相比,试举的重量要轻一些,但做的次数可多一些。
三、40岁以后怎么办
与20岁相比,40岁以上的人肌肉的可锻炼性已下降25%,体力逐渐下降,肌肉逐年萎缩,身体开始发福。发福与肌肉总量的减少有关,肌肉少,脂肪的消耗就少,而饭量并不比年轻时少,于是肚子便开始凸起来。因此,超过40岁的人选择运动项目不仅应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体型,而且能预防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等。锻炼每星期一、五进行两次,内容包括:25-30分钟的心血管锻炼,中等强度,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50岁以上的人脉搏每分钟不超过130-140次。10-15分钟的器械练习,器械重量要比30岁的时轻一些,重量太大会损害健康,但次数不妨多些。
为防止意外,较好不使用哑铃,用健身器。5-10分钟的伸展运动,尤其要注意活动各关节和那些易于萎缩的肌肉。周三加一次45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不借助器械,可用俯卧撑、半下蹲等,重复多组,每组约20次,数量依自己的承受力而定。
推荐运动项目:网球、长距离滑雪、游泳、慢跑、高尔夫球、跳舞、散步。

新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分为了几个阶段?


新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前列阶段:从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业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厂,啤酒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啤酒产量仍增长1.4倍。到1978年,我国的啤酒年产量达到40万吨。在这一阶段,在啤酒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啤酒工业的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1979年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我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我国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们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在1980年,我国共生产啤酒68.8万吨。
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据1987年的统计,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厂104个。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人才,加快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如从国外引进了啤酒生产线,尤其是啤酒灌装线。产量翻番的时间缩短,如1982年,我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吨,到1985年,啤酒产量就达到310.4万吨。1988年,啤酒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654万吨。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可说是的啤酒工业进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业继续以高速度发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对啤酒的质量,啤酒工业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啤酒工业的规模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

中国的啤酒历史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啤酒生产大国。醴(li)——中国古代的啤酒像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尼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在此我们进行一些考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让啤酒走出中国


欧洲是啤酒的发源地,品牌多达2000多种,早在1994年,青岛啤酒就开始尝试进入欧洲市场,但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作为青岛啤酒欧洲区的负责人,毕伟峰带领团队积极融入当地市场,让青岛啤酒借助中国文化的输出,成功实现了欧洲“逆袭”。系列报道《新丝路上的青岛人》,今天跟随记者的镜头前往法国,了解一下这位“青啤小哥”的丝路故事。每周三的早晨,青岛啤酒欧洲区负责人毕伟峰都会早早来到巴黎陈氏亚洲超市,查看最新的啤酒销售情况,这里一年可销售40万箱青岛啤酒。毕伟峰告诉记者,他的工作是联系协调欧洲各个国家的代理商,进行整体配货送货和品牌宣传推广。上世纪70年代,青岛啤酒刚开始登陆欧洲市场时,销售并不像现在这么火爆。“走出来”容易,但真正想“走进去”却要着实花费一番功夫。当时,欧洲各国的啤酒市场,几乎都被本国啤酒高度垄断,毕伟峰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欧洲消费者需求,走访了大量的超市和经销商,最后得出结论:青啤要想打进主流市场,必须借助中国文化这个载体。京剧脸谱的美猴王,头顶青岛啤酒LOGO模样的紧箍咒,完美地将中国元素与青啤品牌进行了结合。近二十年来,青啤每年都会推出一款“生肖罐”,毕伟峰就利用中国的民俗和“年”的故事在海外做市场推广,产品上的“中国结”、“青花瓷”等元素,也让海外消费者喜欢上了这一中国品牌。进入2000年,中餐业态发生变化,泛亚餐开始兴起,中餐日餐泰餐混杂在一起,青啤面临新的挑战。如今,青岛啤酒逐渐在欧洲实现了“高品质、高价格、高可见度”的品牌定位。借助奥运营销和体育营销,青啤又实现了国际化和年轻化的转变,特别是由毕伟峰新策划的新海外宣传片,不仅俘获了一大批欧洲年轻粉丝,还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和时尚标志。目前,青啤在欧洲持续占据亚洲进口啤酒冠军的位置。

鉴别啤酒优劣四法


夏季来临,正是啤酒当道之时。啤酒,消暑解渴,美味又营养,是冰爽度夏的饮品佳选。啤酒市场品牌多样,很多品质不佳的产品也来鱼目混珠,那么买酒时如何来鉴别啤酒的优劣呢?鉴别啤酒的优劣,可从4个方面入手:一看泡沫:将啤酒徐徐倒入洁净的玻璃杯内,泡沫立即冒起,颜色洁白,细而均匀,能保持4至5秒的时间,并有泡沫挂杯现象的是优质品。如果泡沫粗大,而颜色带微黄,消散快,泡沫不挂杯的是劣质品。二看颜色:目前市场上多为淡色啤酒,杯内必须清澈透明,整体呈悦目的金黄色。如酒色混浊、透明度差、黏性大,甚至有悬浮物的是劣质品。三闻香气:用鼻子靠近啤酒,可以闻到浓郁的酒花幽香和麦芽的芳香的是优质啤酒。劣质啤酒则无酒花香气,有的有生酒气味、腥气或老化气味等异味。四尝口味:入口感觉酒味纯正清爽,苦味柔和,回味醇厚,有愉快的芳香,并具有“杀口感”的是优质啤酒。“杀口”是指酒中碳酸气对口腔有浓重而愉快的刺激感。

中国啤酒的发展历史


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然而,我国啤酒业大力发展真正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符其实的啤酒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