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藏狼养身酒专题。这篇关于《为什么古代人认为酒养身 而现代人认为酒伤身?》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

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

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

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古代人饮酒习俗


中国是酒文化王国。自古以来,举凡年节吉日、婚丧嫁娶、庆生奠死、宴亲飨客、洗尘饯行等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几乎都离不开酒。饮酒,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祭祀日饮酒

古代社会,祭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山川、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等。祭祀中常通过一定的仪式,将规定的酒食敬献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上古酒未出现以前,祭祀往往用水、用血。以水当酒,谓之玄酒。古人学会酿酒后,才用酒来祭祀。古人最初是用醇香的柜鬯酒来祭祀,后来又发展到五齐三酒等等。开始的时候,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礼记表记》云:粢盛柜鬯,以事上帝。不论王家宗庙中的祭献,或是民间私家祀祖,祝祷以后必须以酒酹(1ei泪)地(手持杯盏,默念祷词,将酒先分倾三点,然后将余酒按半圆形撒于地上。古人认为用酒在地上酹三点一长钩的心字形,表示心献之礼。这一祭祀礼仪,后来逐渐扩大,形成了饮前必先酹酒的习惯。这一习俗至今在蒙古、苗等民族中还极为盛行),经过这番仪式后,才能由与祭的人宴飨。中国古代多有酒禁,而且礼法颇严。特别是周代,饮酒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祭祀饮酒却是不受限制的,《酒诰》云:祀兹酒、惟元酒,意思是说惟祭祀时可以饮酒。所以古代较为盛大的宴饮场面多是在祭仪之后。

在古人祭天、祭社、祭祖、祭灶等祭祀活动中,祭社是最为隆重热烈的。

祭社就是祭社稷之神。古人常以皇天后土并称,皇天指天神,后土指社神,也称土地神。在社神中,以社稷为首,社代表土地神,稷代表谷神。古人崇拜土地,因为人们赖以维生的是土地和五谷。正如《白虎通义社稷》所云: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所以,每年春天耕种以前,人们都要祈求社稷之神的保佑。秋天收获以后,要报谢它的恩赐,于是有了祭社活动。祭社本是一种祈丰和庆丰的祭祀活动,后来娱乐成分不断增加,发展到祭祀完毕,人们原地聚饮联欢,沿袭成为一种节日习俗。祭社之称也被社日(即祭社之日)所取代。社日聚饮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

社日的日期,周朝是在立春、立秋后的甲日。汉以后的各代不断变化,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来: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秋的社日。每逢社日,四乡邻里都相邀聚集在一起,各自凑上一些祭社的肉食和米酒,在田间、大树下搭起祭坛或草屋。祭仪之后,大家便欢歌畅饮,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那欢快的饮酒场面,有时甚至比元旦之日还要热烈。唐代诗人王驾曾用《社日》诗(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埘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鹅湖山(今江西省铅山县北)一带春社日中人们一家家尽欢扶醉而归的情景。宋朝诗人苏轼在《浣溪沙》中也用: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丘元)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反映了男女老幼参加春社的热烈场面:老幼相扶而来,乌鸦也翩翩起舞,直到日落黄昏,路边还有横躺竖卧的醉翁。诗人陆游有一首《社酒》诗:

农家耕作苦,雨旸(yang杨)每关念。

种黍踏曲蘖,终岁勤收敛。

社瓮虽草草,酒味亦醇酽。

长歌南陌头,百年应不厌。

既写出了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也写出了他们对欢度社日、畅饮社酒的向往。

在古代,农民还通过社日的欢饮,来融洽邻里、亲友间的情感。他们或者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宴饮,或者向他们、甚至路人馈送自己酿出的美酒佳肴。他们在自己欢乐之时,不忘他人的崇高品格,与人同乐的风尚,往往在社日体现得更为明显。

2.大酺日饮酒

大酺,也称赐酺,是古代皇帝在有酒禁的情况下,因改朝换代、新帝登基、改元、册立皇太子等喜庆大事而下诏特许全国或局部地区的人们饮酒的日子。《说文》云:酺,王者布德大饮酒也。出钱为醵,出食为酺。赵武灵王灭中山,酺五日,是其所起远也。按此说,大酺之攀源于战国肘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载: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张守节《正义》释日:天下欢乐大饮酒也。秦既平韩、赵、魏、燕、楚五国,故天下大酺也。

商、周时期,为了维护所谓的礼制,防止因酒废政,统治阶级便开始设立了禁酒政策,甚至用法律的形式禁止官民饮酒。周初的《酒诰》便是专门用来禁酒的法律,它规定: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

秦汉时期,也是禁止人们饮酒的。汉文帝刘桓时还颁布了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的律令。表面上如此,但实际上酒是不可能禁绝的,因为统治者本身为了敬神祭祖和享乐就不能弃绝对酒的需求。而且他们在酒禁的过程中往往又用舍由情,时常用酒来赏赐在职官吏:致仕老臣,甚至赐酺天下,粉饰太平,安抚民众,以示皇恩浩荡。

自战国、秦汉以后,历代多有大酺之举。大酺根据缘由有3、5、7、9、10等不同的天数,一般以3天或5天居多。在大酺的日子里,除了允许人们酿酒、聚饮外,朝廷往往还赐牛、酒等物品给老年人。如《史记孝文帝本纪》载汉文帝:诏日: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卢牛酒,酺五日。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日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酺(《汉书文帝本纪》)汉景帝时期,初因旱而禁民酤酒,后元年夏,大酺五日,民得酤酒。(《汉书景帝本纪》)汉武帚也多次赐酺:元光二年秋九月,令民大酺五日,元朔三年秋,令民大酺五日,元鼎元年夏五月,赦天下,大酺五日,太初二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令天下大酺五日。汉宣帝主张勿苛酒禁,酒禁有所松动,所以赐酺也较多,鸾凤集于长乐宫,也赐民大酺:三年三月辛丑,鸾凤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飞下止地,文章五色,留十余刻,吏民并观。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大酶五日。

唐代,凡遇改元、册立太子、公主出嫁和吉兆出现时也多有大酺:唐太宗李世民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大赦,赐酺三日。(《唐书太宗本纪》)唐高宗立陈王忠为皇太子,大赦,赐民酺三日,皇太子加元服,赐酺三日,龙朔二年七月戊子,以子旭轮生满月,大赦,赐酺三日,开耀元年正月辛已,赐京官九品以上酺三日。(《唐书高宗本纪》)唐中宗时期:女儿安乐公主出嫁,赐酺3日。加号金轮圣神皇帝时,大赦,赐酺7日。改元日万岁登封时,大赦,赐酺10日。有趣的是唐睿宗时,因高祖旧宅的一棵柿子树在天授年间枯死,现又重生了,以吉兆之名大酶3日(《旧唐书睿宗本纪》)。

宋元以后,由于酒禁的松弛或名存实亡,民间饮酒实际上已相当普遍,所以大酮之举已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就比较少见了。

古代喝酒养人 为什么现代的人会认为酒害人?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

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

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过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代人用高脚杯喝葡萄酒 那么古人呢?


葡萄美酒,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都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比起白酒的豪放硬朗,手握高脚杯、慢品葡萄酒的确算得上是件优雅柔软的事。

现代人用高脚杯喝葡萄酒,那么古人呢?王翰的《凉州词》说得很明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夜光杯,听着很高级很美貌的样子,这首诗你吟诵了千遍,可夜光杯到底长什么样?

多数人认为,夜光杯是玉做的。关于夜光杯的由来,不妨先来听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故事。

西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记载,在周朝的西部有一个叫做西王母国的地方,当地的统治者叫做西王母,她不是我们自小灌输的神话里的王母娘娘,倒是《盗墓笔记》里描写的西王母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原型。当时,西王母邀请西周的国王姬满(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周穆王)来瑶池参加一个盛会,据说二人当时在瑶池之上,谈了政事,也互述了衷情,整体会晤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那关夜光杯什么事呢?在宴会席间,西王母赠给周穆王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叫做夜光常满杯,周穆王一看到这只杯子就爱不释手,它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质地光洁,一触欲滴,色泽斑斓,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莹澄碧,尤其皓月映射,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用如此多的华丽辞藻堆砌形容的酒杯,就是名扬千古的夜光杯。

至于西王母和周穆王的千古之谜浪漫情事,后来再见面与否,这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夜光常满杯,倒是成为了夜光杯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溯源。

如今的夜光杯基本都是酒泉产的,经28道复杂工序炼制而成,耐高温,抗严寒,斟烫酒,不爆不裂;寒冬时,不冻不炸。盛酒后,色不变,味更浓,被称为白玉精。

说到这里,出于现代人的审美,也许你会有疑问,葡萄酒,比起玉石,和玻璃更相配吧。不错,在西方,古代玻璃是高级装饰品,而最早时候的酒杯是由金属、木头、甚至皮革制成的,直到15世纪,人们才开始使用拥有杯身、杯梗和杯底结构的高脚杯现代葡萄酒杯的雏形。

而到了今天,葡萄酒杯远不是我们想象中一个普通的高脚杯了,根据不同风格的葡萄酒,会有不同类型的酒杯来满足品鉴的需要。

斗酒是什么意思?古代人的娱乐方式


喝酒斗酒,向来都是酒桌上面的一种娱乐方式,有打牌赌酒,有喊点数的赌酒等等,各种各样的斗酒娱乐方式,都是我们现在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古代人斗酒都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酒文化吧。


可能感兴趣》》鸡尾酒的来历与发展

亦作“鬭酒”。比酒量。唐杜牧《街西长句》:“游骑偶同人鬭酒,名园相倚杏交花。”《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高渐离闻荆轲入秦,亦持豚肩斗酒而至,荆轲使与太子丹相见,丹命入席同坐。”清陈维崧《菩萨蛮·为竹逸题徐渭文画紫牡丹》词:“年时鬭酒红栏下,一丛姹紫真如画。”清陈于王《燕九竹枝词》之九:“观傍培塿氍毺新,酒市争看鬭酒人。”

文化可分南北,但喝酒是为了娱乐就发明了猜拳:猜拳是自己赢了对方喝酒,自己手上出的数,与对方手上出的数,相加是自己嘴里喊出的数是赢了对方;三拳两胜,自己赢了对方两拳,让对方喝酒,酒有定量、也有数量,酒定量是一个三盅一两,也可随意数量和酒量。小酒杯,倒酒倒奇数;一盅、三盅、六盅、九盅或十二盅,输两拳喝一盅,也可以输一拳喝一盅,或输两拳喝一盅,双方猜拳前先协商好再开拳。

打关;例如:一桌坐十人;一个人打关,九个人接关,先从某一人开拳,一般从酒量大者开拳,剩余九人从左到右接关,九个人接完关后,交给下一个人打关,顺序还是从左到右交关,有的人酒量大,但拳总输,有的人酒量不大,但拳总是赢,喝酒是又比技术也比酒量。十个人打完关后,还不尽兴,可以拳打胜家,也可以拳打败家,目的就是要上对方喝好为止,喝好的标准是;自己说不能再喝了,再喝就高了。前提是不能再参与,也可以退出去,也可以吃菜,也可以代替别人喝酒,但不能出拳找别人。

摇色子定输赢,前提是要有两个色盅,每个色盅里放三个色子,一个色子有六个面,每个面上有一数,一、二、三、四、五、六。双方一起摇,摇完后放在棹子上打开盖,数大点、扎金花、吹牛。只要对方认输喝酒就可以。

数大点;摇了色盅打开后,色子面向上的数字,三个数相加点多者赢,小者输。先定好大者喝,小者喝都可以。

扎金花;三个一样的数算豹子,三个联在一起的是连条,三个不联在一起同色是金花,联在一起同色是金连条,一、二、三赢四、五、六。一、二、三的金连条最大,对子压单,两个一点,压其它点,双方都有对子数大点。豹子双方喝,也可对方喝,事先有约就可以。

吹牛;双方喊的数与接开的数相加时;喊对的赢,我喊两个六,如果对方认为你没有两个六,可以打开见结果,你有一个点,他有一个六,也算你赢,一点可代替其它三个数,对方要喊三个一样的数,可以压你的两个数,四个数压三个数,最大是六个六,也就是你有三个六,对方也有三个六,对方喊的是六个六,对方算赢,没有六个六,算输。

在猜拳中以福建闽南人划拳最为有技术,一般标准的拳法是“拳不离拇”,也就是你每次出拳,
除了“零”以外,都得加上个拇指!例如:
“一”,出大拇指就行了;
“二”,大拇指跟食指;
“三”,大拇指、食指和中指;
“四”,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
而且划起拳来都要带点花哨的说法诸如:,‘五魁首’、‘三星高照’、‘四季发财'

古代人为什么喝酒?绝不是像今人为了功利的社交!


唐宋是诗词发展的高潮时期,经济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有一类是与酒有关,酒文化促进着文学的发展,诗词又反过来表现酒文化,诗人和词人们也在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酒文化的内涵。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文学作品里显现的尤为突出,在诗词中,酒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媒介,诗人和词人们喜欢通过饮酒后的醉酒状态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而当我们细察与酒有关的诗词,可以发现,文人们借酒所表达的情思和蕴意无非以下四类:

1.借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曾经这样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后,古人常常借酒浇愁,希望在酒的酣醉中麻醉自己,升华到酒醉的状态,独享暂时远离现实的超然。这方面李白为最。李白爱酒,这是人尽皆知的,尤其是那首《将进酒》,更是千古绝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何等的豪迈,虽然宣讲的都是及时行乐,但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不难看出李白把心中积郁的苦闷付诸于酒中,发泄于诗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则是诗人心中挥散不去的怀才不遇的感伤。

杜甫关于酒的诗句最有名的莫过于《登高》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众所周知杜甫嗜酒如命,但是为何本应该饮酒的日子却不愿意喝酒呢,因为当时杜甫已经白发日多,护病断饮,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时世艰难自己潦倒不堪。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不是杜甫真的嗜酒如命,而是当时国破家亡,自己又穷困潦倒不能济世扶困,空有一番报国热情却无处抒发,从而只能借酒消愁但是愁上加愁,悲从中来只能提笔挥毫把自己的壮志和现实的悲凉强烈的对比记录下来,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2.借酒表达友情

古人喜欢喝酒,喜欢和朋友约在一起畅饮阔谈,一起游览亭台楼阁,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这句话出自《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公元745年写给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了深情厚谊与诗情画意。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可见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是一名饮酒诗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有300首,占总数的21%,可以说,杜甫和李白不仅在诗歌创作上交相辉映,在饮酒上也是不相伯仲。杜甫和李白这两位诗中泰斗曾经快乐地在一起豪饮,而且喝醉后同盖一床被子,这记在杜甫的诗中: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和杜甫两人骑马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

范十,是挚友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李白称呼杜甫为杜二,杜甫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在秋日无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相聚喝酒,李白在酒桌上和杜甫、范十豪饮的时候,讲述路上的趣事,满是轻松和惬意,酒中蕴含着他们的浓浓情谊,诗里有杜甫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对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

古人上战场前还要温酒喝,为何现代人却很少温酒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袁绍召集十八路诸侯围攻董卓。却在汜水关前被对方大将华雄阵斩数员大将,各路诸侯一筹莫展。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温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在三国乱世中曾威震华夏;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事实上,在很多古代的故事中都有酒的身影,其中大多的酒还是温的:曹操和刘备有煮酒论英雄的美谈;《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动辄要温一壶好酒

似乎古人饮酒都喜欢温一下,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少看到有酒友温酒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酒瓶和酒友讨论的就是这个话题。

古人为何温酒喝?

第一古代饮酒环境和我们今天很难相比,特别是冬天御寒手段很少,比较阴冷。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人需要保暖,酒的温度也比正常情况下要低,所以为了保暖古人饮酒的时候要温酒烫酒。

其次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并且他们的蒸馏提纯技术是相对差的,在生产酒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一些有毒物质,且没有方法提纯,酒中会含有大量的酸脂醇醛以及铜等微量元素。所以古人在饮用之前会将酒温热烫热,可以促进醛类有害物质挥发,温酒喝下去也可暖胃。再者那时候酒的度数低,酒通过加热后度数会升高,会很顺口,口感更好,这是古人的聪明之现。

为何现代人很少温酒喝?

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存环境相比古人要好很多,御寒手段很多,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中我们也能有好的手段保暖,所以酒也能保持在一个正常温度,从想要保暖的原因来讲,我们不需要温酒来喝。

其次现在的酿酒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并且蒸馏提纯的技术也要好。酒中含有的醛类等物质很少,且市面上的酒都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一般都不需要用热酒的方法来除酒中的有害物质后饮用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特别快,在这个各方面进展都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你不争分夺秒,很快就会被时代的大潮远远丢下。所以很多酒友连饭都顾不上吃,哪还有时间去温酒?酒瓶打开就喝多方便,更没有多少人有这个心情和闲暇时间去温一壶酒了。

白酒可以温着喝吗?

白酒作为日常生活中很多酒友都饮用的饮品,那么可以温着喝吗?下面我们来讨论下。

众所周知白酒中不光含有乙醇还含有必定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性质不稳固,沸点在64.7摄氏度;醛类的沸点低只有20℃左右;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中醛类、甲醇会被挥发掉,这样不轻易损害饮酒人的身体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讲白酒是可以加热温着喝的。

但是白酒在加热过程中,酒精会逐步挥发的。白酒中有酒精和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加快了物质的运动,水和酒精都会挥发,酒精的挥发速度更快,如果过度加热,乙醇大部分或全部挥发掉,酒味也就没有了。

酒加热也别太过,太过反而轻易损害到我们的肺,所以饮酒的时候要在酒不冷不烫的时候饮用,白酒入口的温度以30℃-40℃为佳。但是最后小酒瓶还是要提醒各位酒友:并不是所有酒类都可以加热饮用的。

好了,上面就是小酒瓶给酒友们分享的古人经常温酒喝而现代人不经常温酒喝的原因,那么各位酒友在日常生活中会温酒喝吗?大家是否喜欢温酒喝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交流!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敬酒不喝是不给面子?


生活中无论是聚会还是接待客人很多时候喝酒变成了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动作,即便是对方不喝酒,我们常常也会用一些其他饮品来代替酒。在酒局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劝酒词就是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劝酒的话呢?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这个话题。

一、劝酒是历史久远的文化现象

酒有悠久历史劝酒自古有之

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与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劝酒文化。中国古代的餐饮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时间较长。唐代的宴会一般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黄昏,算来不下七八个小时。清朝时期,很多公家买单的宴会甚至持续三五天,这些既是社交活动,也是政治活动。贯穿宴饮活动的,除了丝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国早期的劝酒风气源自各种持续时间很长的宴会。一顿饭吃这么长时间,话题必然枯竭,干喝也无趣,于是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劝酒技巧。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敬酒首先是下对上的互动,相对没有强制性。但,上对下的互动,可称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动敬,就有了极大的强制性。最早的劝酒多来自上对下的敬酒。尤其是从家过渡到国,这种伦理慢慢变成了政治强制力。

二、劝酒逐渐演变成一种权利的体现

因为有了上对下的劝酒,逐渐的演变成别人喝自己敬的酒变成了自己有面子的风气,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就是十足的酒鬼。自己喜欢喝酒,更喜欢劝酒。每次召集军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闷。谁不喝,就打谁一百军棍。下属曹豹不会喝酒,张飞大怒,要打他一百军棍。众人求情,张飞才抽他五十鞭子了事。相对于张飞,刘表算是比较温柔的,曹丕在《典论》里记载,刘表大宴宾客时,身边放一根长木棍,木棍的顶端安放一枚长针。如果哪位宾客喝多了,爬到桌底下睡觉,他就拿针扎人家屁股,扎醒后命其继续喝。

如果说张飞、刘表的劝酒更多属于个人行为,而曹操、孙权等人的劝酒就有了很强的政治含义。据《三国志》记载,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兴,开宴会请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紧随其后。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拿着斧子向谁行礼。那架势的潜台词是:你喝不喝?不喝爷爷砍了你。相比曹操,孙权也没好哪儿去。在一次宴会上,孙权逼大家喝酒。虞翻假装喝醉,倒在地上,当孙权要离席的时候,他爬起来就要溜。孙权大怒,拔剑就砍。要不是身边人拉住,虞翻的脑袋就落地了。

三、不喝,你就是不给我面子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似上文中提到的那些例子般严肃,但是很多时候别人不喝自己敬的酒,在很多人潜意识中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在家中、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数是不对等的,所有不对等的关系之间一旦互动,就会产生强制性。所以,在喝酒的过程中,如果有权力、地位不对等的关系,就会有强制性的劝酒或逼酒。对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喝就是不懂规矩。

若不尊重别人的位置与权威,也就相当于不给别人面子。在中国,面子是典型的权力产物。这种权力可以是政治权力,也可以是隐形的权力,比如年龄、职位、身份等。所有不对等的关系,都会产生面子。所有不对等的敬酒、劝酒、逼酒都是潜在的权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给人家面子,不尊重别人的权力与地位。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很多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今天,这种文化性格也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用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这句话来劝酒的时候是带有调侃意味的,但是强迫他人喝自己不愿意喝的酒总是不好的。其实最温馨的场景就是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各自适量微醺,一起谈天说地亦或是那些逝去的青葱岁月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适量饮酒,健康生活!

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养身又养心”


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与茶文化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实质的区别,茶文化强调的是我的自我修为,在茶道中感悟自己,所以独自饮茶往往成为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酒文化则强调的是我与外界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所以古人常常把饮酒当成一种仪式。

我们现代人现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之道,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首先是勿强饮,即不过量。

但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其次是勿空腹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等食物。

再次是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这一点很多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中国饮酒,自古非常讲究礼仪。早在先秦,《礼记-乡饮酒义》就规定: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一、未饮先酹酒

酹,指洒酒于地。在签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二、饮中应干杯

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三、酒令以助兴

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中国酒文化,其实质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以及识别我与世界的关系。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过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茅台酒上为什么是MOU TAI而不是 MAO TAI?


来,跟着淘小最凝神屏气看图30秒,并大声念maotai。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茅台酒上茅台的拼音是MOUTAI,而不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MAOTAI呢?

当然,作为地道的中国白酒,这个可不能用音译来解释喔。其实,茅台酒商标拼音MOUTAI是威妥玛式拼音。

威妥玛式拼音,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是并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如:功夫一词,汉语拼音为:gōngfu。而威妥玛式拼音为Kungfu。

从1951年茅台酒厂国营开始,有茅台酒这个商标品牌后一直就是这样的。茅台酒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方便出口,采用国际通行的一个拼音方法进行注音罢了。

1958年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国家便要求使用规范的汉语拼音。然而,考虑到茅台酒商标MOUTAI在国外市场已经形成了品牌,为了避免改变商标给外国消费者造成不便,就没有改过来。这个商标也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化传统的场合外,基本不用,除一些已成习用的专有名词如I-ching(易经)、Tai-chi(太极)仍保留威妥玛拼音,如:类似的还有中华烟Chunghwa、张裕葡萄酒Changyu、宫保鸡丁KungpaoChicken等等。碰到这些词时,也要特别留意,否则也会闹笑话。

我国古代酒卖什么价格?


在古代,酒的价格会有较大波动,唐朝经济繁荣,酒业发展迅速,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来了解酒的价格最合适不过。

从唐诗中看古代酒价

唐代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艺鼎盛。此时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比如大家熟知的李白和杜甫。中国大多数的诗人都是爱酒之人,他们的诗词不仅反映出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旁敲侧击地提到了酒价。

试举几句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

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这些诗人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他们的诗歌都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是每斗十千钱。

唯有一位诗人例外,那就是杜甫。他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那么,关于酒价的说法,就存在两个版本了。要探秘当时的酒价,我们还得要搞清楚唐代的计量单位。

唐代计量单位

一斗酒有多少斤?

唐代最常用的容积单位是斗,1斗=10升,又有大斗和小斗之分。

换算成现在的国际计量单位:1大斗=6000ml,1小斗=2000ml

而酒的计量单位一般是采用小斗计算的,所以,1斗酒约为2公斤,也就是4斤。

唐代白酒与现代白酒价格比较

1两银子=1000文钱,古诗中普遍提到的十千钱,也就是10两银子。

唐朝的1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42克,1两白银大概相当于250元人民币。

那么,下面来对比一下李白和杜甫所提到的价格,也顺便能知道当时他们各自的消费水平。

李白:他们喝的酒买2000毫升要用2500元,等于625元1斤(500毫升),这个标准放到现在来看,与五粮液的价格很接近,应该算当时比较好的酒了。

杜甫:300文钱相当于0.3两白银,换算为75元人民币1斗,1斤的酒钱是19元,相当于现在路边摊上散酒的价格,跟李白他们喝的酒相比,价钱相差了33倍!

由此看来,杜甫同志当时真的是一位无产阶级,怪不得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反应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疾苦的句子。而像李白王维这些诗人,当时的地位和消费能力都还算蛮高的。

盛唐时,有古诗文记载斗米八钱,就是说,一斗米(12.5升)才只要8文钱。所以相比米的价格,酒真算是当时的奢侈品了。

为什么是高粱成就了中国白酒 而不是其他?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这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美味最深刻的追求。

可能我们的胃里就住着一只饕餮,我们经常调侃能将外国泛滥的一些兔子、蝗虫吃成濒危动物。

也借着老祖宗们的聪明智慧留给我们的各色调料,没有我们搞不定的糟糕原料,老鼠、虫子不在话下,如果要说吃,那小编可能要出一个专栏都写不下我们的美味佳肴。所以我们今天来聊一聊,被大家忽略的,但是却很重要的高粱。

这种食材其实非常的常见,我们每个人都是听过的,但是很少人吃过,原因也很简单难吃。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可能就在一些电影、电视剧里,一篇高粱地所营造的一种气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神奇的高粱!

最末流的食材,最顶尖的酿酒

自古以来,除非快要饿死并且找不到吃的,不然高粱是绝对不会有人去吃的,但是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高粱却在白酒身上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哪怕是现在,我们也会发现各大香型的白酒的主要原料都是高粱。

其中虽然也会有大麦、大米等等其他谷物的存在,但也只是作为酒曲或者辅料,所以在酿酒上,高粱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白酒酿造的大角儿!

中国白酒总共有十二种香型(一说十三种),不仅以上我们常见的香型以高粱为原料,馥郁香型、老白干香型、药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兼香型也都是用高粱酿造。

所以说,高粱可以说是成就了最顶尖的的酿酒原材料。

为什么是高粱作为顶尖酿酒原料?

首先,是它因为它难吃,高粱的主要营养成分为(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

就算不太懂生物的朋友,从营养占比也不难看出高粱除了碳水化合物外几乎没什么营养。而且它的单宁含量特别高,单宁有涩味,且妨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引起便秘。

更要命的是其中为数不多的蛋白质也是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也就是说,就算我们把它吃进去了,可能出来也是个问题。

我们作为什么都能吃的中国人都会排挤它,其次酿酒粮食的百花齐放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终于发现,高粱才是酿造中国白酒的佳原料。

于是高粱同学开始领风骚,不同地区的著名优质名酒,开始不约而同地选择高粱为酿造白酒的主粮。

高粱的独特魅力

高粱在口感上虽然是个糙汉子,但是这份糙让它注定和酿酒更配。

长期生产实践证明,高粱高达60%一70%的淀粉含量,为白酒酿制的出酒率提供了保障,因为淀粉是转化为酒精的主要物质,而高含量的淀粉就意味着更高的产量。

所以说,高粱的逆袭之路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走来,很不容易。与中国白酒的相互成就也让我们中国的白酒文化在世界有了新的突破。大家平时对白酒的选择会在意哪些东西呢?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