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酒文化的诗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酒里的回文诗》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是回文诗呢?其实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而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由此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古人先祖们是多么的聪明与富有情趣,聪明的他们也把美酒里注入了回文诗。
飘溢酒之浓香的回文诗,称得上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种高雅艺术。闲暇欣赏,情趣无限,耐人寻味。唐代吕岩巧运匠心创作一首仅8个字的《酒》回文诗:“神坏德伤,身荒国败”,数落古代一些君王沉湎酒色,以致朝政荒乱,民不聊生。这8个字还可以读成一首诗:“败国荒身,伤德坏神。神败国荒,身伤德坏。国荒身伤,德坏神败。荒身伤德,坏神败国。”
酒有千种,诗绘万象。妙趣横生的回文诗不但增添酒场的文化气氛,而且在天南海北的食客中互相传送,不胫而走。今人许冰冰创作的一首回文诗,把人们带到充满诗情画意的饮酒境界:“冷雨共青灯,鹃啼一花落。素弦调清箫,彩笺画残墨。空窗傍明月,客醉卧深林。春残催人愁,酒醉更痴情。”
借酒浇愁,诗因酒生,这是古今文化人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有两句回文诗描绘了这种心境:“杯酒困余愁白发,蹇时悲叹苦心灰。”倒读则成:“灰心苦叹悲时蹇,发白愁余困酒杯。”
笔者较近欣赏到一首题为《禅心醉酒》的回文诗:“推窗把酒逗云闲,笑月扶风惹弱兰。追韵艳花羞墨醉,随情舞梦悟心禅。”这首七绝回文诗把文化人喝酒的闲情通过生花妙笔勾勒出来,倒读更现出另一番景象,有如品赏可口的橄榄,回味无穷,心旷神怡:“禅心悟梦舞情随,醉墨羞花艳韵追。兰弱惹风扶月笑,闲云逗酒把窗推。”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诗·酒·陶渊明


一、开篇:引黄庭坚论陶《陶渊明集》在三四月间就已经读完了,其间,写了许多文字,残章断篇,未及详思,终于有空,可以慢慢整理出来了。先不写我的文字,就以山谷道人的言论作为第一部分,算是开头吧。为什么选择山谷道人,大约,他的见解“与我心有戚戚焉”吧!“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篇,如渴而饮泉,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不使语俗,此庾开府所长也;然有意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岂可为不知者道哉!”“道人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说者曰:‘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渊明之诗,要当与一丘一壑者共之耳。”二、酒·忧·达观对于世事,陶渊明真的忘怀了吗?他真的达观到无所挂怀了吗?他真的对田园痴迷到不论世间是与非了吗?似乎未必。读陶诗,几乎篇篇见酒。酒是做什么的?当然,这酒,只是陶渊明的酒。这酒,不是应酬的;不是谄媚的;不是巴结逢迎以图升迁的;不是拼却红颜一醉而得权贵一笑的……陶渊明的酒,只有一个效用,是用来忘忧的。集中篇篇有酒,则篇篇怀忧。借一醉而销千愁,是不可能的。他总有清醒的时候,醒了如何?依然愁肠百转。陶氏有多少放达,其实也只有陶渊明心中有数。对人世间的事,比如名利爵禄,他并不是不在意。如若在清平之世,如若有一伯乐识得其才,陶渊明大约是不会归隐的。他的归隐,是生当末世的结果。官场的腐败衰朽,又没有机会,便是有,也不是他容身的所在。彭泽宰,与其说是一次机会,倒不如说是一次羞辱更恰当。无论有没有实际经邦济世的才干,诗人的自许是很高的,这就像后来的李白。其实,世事真的很公平,上天给了你这样的才华,在别的方面,你就可能弱些。以诗人而兼政治家的,人生仕途大都坎坷。因为诗人的气质,是浪漫天真的;而政治家的品格,是与世沉浮的。陶渊明多次在诗文中提及祖上的辉煌,其实,对于门楣的光大,他还是希望有所作为的。陶渊明对于禾苗的爱惜,其实,也是心理侧面对世事放不下的一个反映。对于岁月的流逝,而致人生渐老,他有惶恐、更有焦虑。他甚而惧怕死亡:“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他也有慕名之心:“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对于功名利禄,他并不垂涎而视,他的想法,就如同前此的众多达人一样:丈夫在世,利国利民,功成不倨,身退而隐,所以他会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隐,是最终的人生目标,但是,必须是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之后。正如曹子建所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看看靖节的《闲情赋》、他的性情、他的爱意直在眼前,他的情感是多么丰富。看看靖节的《与子俨等书》,忧子之心,满溢行间,一片慈父音声,一片慈父心肠全在字里。他不是枯槁的朽木,他是活泼泼的血肉之躯。那么,陶氏就没有达观了吗?答曰:否。渊明自有达观处。达观在哪里呢?在于他的安贫乐道,在于他的守真如一、在于他对生死的通透之悟。这也是其人其诗为后世所称的原因之一吧。我觉得,渊明之可爱可敬,是在他能够守住本真,为世事忧,但不为世事所动。渊明心中有忧,他也有解忧的方法。当然,这方法不是饮酒,因为酒是不能够的。这里所说的解忧的方法,当然也不是行走于仕途,因为仕途上有许多污泥浊水,不能从心所欲,如果以仕途为解忧之法,这解忧之法就会成为招忧之源。毅然决然,归于田园,守住本真,紧抱心所认可的“道”,不为世事所动,这似乎是唯一的方法。“道”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实总是让人无奈。你再怎么高尚伟大,你总要吃饭,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家之主,你要对自己的肚子负责、你要对妻儿的衣食负责,这就是矛盾。便是“道”在胸中,也不得不借助于酒来麻醉自己。这就是现实的凄凉与残忍。放达,放达在哪里呢?放达在“道”上。但是,许多时候,除了“道”,还有现实。当现实掩盖了理想,酒便成了诗的主题,于是,酒后的达观就隐而不见,一切诗酒之娱,往往都被目为是百无聊赖的自我慰藉而已。三、陶元亮之酒与王摩诘之佛人生——似乎话题又必须从这个经久不衰、永不消竭的常谈开始,充满着矛盾,而其全部,不过是一出悲剧。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就没意思了,没意思了,结果当然是了结。但是,出于种种原原因,了结并不怎么容易,你有牵绊,你有纠葛,你有性情,说得堂皇一点,你甚至可以有责任,这责任,在传统士大夫的眼中,大则国家朝廷,小则双亲妻儿,最不济还有你自己。就我们先祖的遗训,身体虽然是你的,但是,你没有权利任意支配它,你甚至没有理由伤害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只有爱惜它的份儿,别的吗,你还是省省吧!既然如此,你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但是,人生,又是人生,一刻也不会让你消停,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你会经历烦恼、痛苦、忧伤,你会为壮志难酬而闷闷不乐,你会因仕途坎坷而郁郁寡欢,甚至,你连衣食都没有着落,经常会为肌肤之饿、筋骨之劳而忧愁。既然如此,那么,你怎么办呢?或许你会说:你说的,只是那些人生不顺利者的状况,要是一帆风顺,就不会了。哈哈,不要说你有多大能耐,没有用的。你能耐再大,你也逃不了世事。烦恼是因为你是人,而“人就是江湖”,只要你身为人,你就离不了江湖,离不了江湖,你就会“身不由己”。这么一说,似乎真的走上绝路了,不是的。一切自有办法解决。人生之艰难,常常使得生命呈现灰色。人之异于他物,大约是有所谓的情感,大约是有宣泄的途径。解决前文提到的难题,方法有二:一是渊明之法:借之于酒;一是摩诘之法:许身于佛。一是借助于物质,而求身体的一时之快;一是借助于精神,而得心灵的长久安宁。在我看来,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式,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可能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其效果了。借助物质,是一种沉湎,甚或是一种放纵,就我臆测,效果可能不大,而且会伤及自身,比如酒、大烟、白粉、甚而色(男色、女色皆有)。借助精神,是一种消解、在日复一日的压抑、禁止,在繁琐仪式的重复中消解,把活泼泼变成死寂寂,把丰富变成死板,比如图腾、各种信仰(这样说或有不妥,但我是这样理解的,就这样说了)。渊明诗中的放达,皆有一种没落蕴于其中,可谓之“笑中的泪”。此种放达,越是表现得通脱,其背后的哀伤越是深沉真切,自然也就越是感动得人深。世间事,不经此者,难会得其间意。此可为明者言而不足为昧者语也。吾识渊明。王维的淡泊,是盛世背景下的淡泊,是大国气象下的淡泊,是有家有国,心有所托下的淡泊。所以,他能淡泊地潇洒自如,他能淡泊地飘飘欲仙,他能淡泊地了无牵挂,他能淡泊地无所介怀。对于人间的繁华,他经过了,他也看淡了,所以,他能一悟便入禅真。我常常以为,王维的悟,是不透彻的,因为依然有痕迹可寻。世尊拈花时,迦叶的微笑,大约只能在灵山会上才能得一真见,余则无足观。尘世,毕竟是有牵拌的,最不济,那臭皮囊你总是摆脱不掉的。既然红尘如此,我们自不须强求世人,就诗家中的参悟者言,王维对人生的了悟至少已达七、八分,这已经很不易了。王维的了悟,在其诗中,不是下面的句子: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之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鸟来远语法,客去更安禅。《投道一师兰若宿》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山中寄诸弟妹》你若只把此等涉禅语、论禅语作了禅真本身,很可能你没有慧根、去我佛太远。如若执于此,你便已入魔道,或者只是邪道,或者只是野狐禅。王维的了悟在哪里?其实大家都看到了,但不一定知道,这就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此等妙法,非心清魂澈者难以道得,此等句子,亦非心清魂澈难以识得,此间滋味,只可对会意者言,而不能对无心者说也。这些佳句,读者知其美,共爱之。其间的禅真,识者或不多。你问禅真如何表现,我不说,我也说不清。“玄之又玄,重妙之门”。话说到此,就打住。这也是参禅常用之法。道理很简单,一旦说破,就没有半点意趣。你若有机心,不说你也看得出,悟得透。你若无法缘,说了也白说。安史乱前的繁华,安史乱中的颤惊,安史乱后的全身保命。世间的许多,王维都切身体验过了。对人生,没有什么拿不起,更没有什么放不下了。他一心向佛,此后便开始枯寂了。这就如同禅,我是如是理解的:禅是活禅,不是死法,学禅的人,心一死,万法皆灭,法由心生,心死则法亡。那一颗活泼泼灵动的种子在失去生命征象的时候,一切,也就归于枯槁了。“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出塞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这样的豪气、英气、灵气已经化烟化灰了。渊明之于摩诘,似同实异,摩诘借之于佛,元亮遁之以酒。佛是导向心灵的,佛是通向灵魂的,与佛相应的是精神世界。这种依归,麻醉的是精神,或者,说得冠冕堂皇点,可以认为救赎的是灵魂。酒呢?只不过是口腹之乐,是身的体验。无论对佛的虔诚膜拜,其结果如何,至少,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可以使精神得到安宁,可以让人归于平和宁静。由物质消耗得到的安宁,只是片刻的,醉了一时,醉不了一世,醉得了身,醉不了心。酒醉总有酒醒时。渊明的无奈大概也在于此吧!早上喝醉了,下午可能醒,醉时忘了忧,醒时又何如?今天喝醉了,明天可能醒,醉时无有愁,醒来又怎生?靖节的悲哀,在生逢末世。那个时代,也有机会,但文人的清高,他又如何受得了职微身卑的屈辱。靖节的悲哀,在生逢朝代改易。在如此时日,便是穷俄潦倒而死,又如何能失了气节。这就是中国的士,这就是真正的知识者的气节。人生的舞台上,没有大起,没有大落,终生郁郁,这是陶靖节的悲哀。这一腔悲哀,如何化解?除了行于文字的诗,便是用来浇愁的酒。这酒,已无处找寻了;只有这诗,还能探得靖节的情思。(来源:今日头条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酒与诗画的完美结合


有人曾这来形容酒的特点:「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可以说是深得其神韵。酒,那柔弱的外表下翻腾著火一样的热情。酒精的蒸发令人血脉畅通,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头脑反应灵敏,全身蓄积巨大的能量,隨时可以爆发,不由自主,不吐不快。
对於艺术家来说,酒的这种特点正可以启人智慧,激发灵感,调动全部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集於一点,如火山喷发,文思如潮,奔腾汹涌,不可遏止。从而產生出强烈的创作衝动和表现欲望,奇想不断,新意迭出,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许多不朽之作亦由此诞生。
酒使诗人与诗歌实现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因为酒能使大脑皮质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態,调动起经验的记忆和平时积在头脑中而不能意识到的大量信息,催化出灵感。
这是凡喝酒的人或多或少能体味到的共同经验,「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就是诗人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
另外,书法中的国宝-王羲之作的『兰亭序帖』,亦是在聚宴之时所作。
当时在酒酣耳热之际,醉態朦朧的王羲之取出鼠鬚笔,饱蘸浓墨,激情洋溢在蚕茧纸上奋笔疾书。真正是思如涌泉一挥而就。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书法艺术瑰宝『兰亭集序』。刚一停笔,观者讚嘆不绝。王羲之自己也十分满意,未料到醉中写出如此神品绝笔。据说他回家后又曾提笔写过几遍,但始终再无较所作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