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酒文化与酒器专题。这篇关于《“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汉朝时期的酒风与酒器》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秦汉以来,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已经不再神秘和特权化,因此汉朝的时期的酒风空前浓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商周以来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以酒成礼,酒与国家的礼制及社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去商周不远,其酒风依旧。从社会学角度看,汉代酒文化是先秦酒文化的延续,从饮食文化来看,酒与当时的饮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
汉代是中国高度文明发展时期,特别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生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的大幅度发展和进步,带动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这样刺激了酒的生产和饮酒人群的增加。使饮酒之风开始下普通人群扩展,这样饮酒成为汉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习俗。
有人对汉代的饮酒人群进行过研究,分下例几种,一是皇室人员,这其中包括大批的官员;二是中下级官吏和军中吏卒;三是社会下层民众。有文献中这样描述民众的饮酒生活,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就是下层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了许多与酒相关的文献,如各地出土的汉简就有大量饮酒记录。在饮酒人群中,还有许多女性饮酒,但多集中于皇室女性中,当然也在地方中男女饮酒同席的记载,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日常生活中也有饮酒的记载,如《后汉书》循吏列传载,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是说当时有一个叫仇览的亭长在杨元家与其母子共饮,由于可见汉代民间酒风的大概。
汉代的酒计量以升、斗、石、斛来计算。《汉书》律历志中说,量者仓、合、升、斗、斛也。合仓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石权重单位,汉代多以重量之石代容量之斛,一石为十斗。汉代一升折合今日约200毫升,一升酒的重量折合今天0.2千克。在《三国志》有说卢植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的记载。
饮酒必说汉代的酒器,汉代的酒器种类较多。从各地的考古发现看,汉代已有成熟酒的酿造技术,并具有多种饮酒盛酒的器具,它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金制器、银制器、漆制器等。盛酒器具如:尊、缶、壶、鉴等;温酒器具有尊、壶、觥、瓮、罍等;饮酒器具有爵、斗、角、觥、杯等。
在邢台考古工作也发现许多与酒器相关的器物。尤其是邢台南和县左村汉墓出土的三轮盘附觞温酒器,是一件不多得文化精品。这件器物为青铜铸造,下部有一个方盘,盘下有三个轮子,在盘子的两端还有拉手,盘子上面有椭园形的炉子,其下置炭以扬火,其上可以放置耳杯以温酒。左村汉墓出土的酒器除此还有汉错金四神几何纹长颈铜壶、宽带纹铺首衔环铜壶、鎏金盘龙座铜博山炉及带甗虎首烟道铜灶。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盖宽饶赴宴迟到主人责备他来晚了。盖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可见其酒风。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清朝时期酒器文化
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型和装饰之美都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古代朝代的不断变更,酒文化的传承发展,酒器也跟着不断更新,因此每个朝代的酒器都有不同的特点,清代是中过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酒器有哪些特点?
质地特点
清代的瓷、金、银和玉等质地的酒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多仿古器。如清宫御用的双耳玉杯、龙纹玉觥、珐琅彩带托爵杯、铜彩兽耳尊、各类瓷尊、双贯耳瓷壶和天蓝釉双龙耳大瓶等,皆为清代仿古酒器。清代仿古酒器盛行,可能与康、雍、乾等三位皇帝嗜酒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
酒器文化
明清时期,虽然外倭不断袭扰,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酒文化仍在继续发展,作为酒文化载体的酒器亦以其固有的强势,向世人展示着它不朽的艺术内蕴和辉煌成就,也许这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之魅力所在。
名品介绍
清乾隆铜兽面纹爵
远古的时候,酒刚被发明出来,那时候还没有杯壶等饮酒器具,人们都用双手掬饮。饮酒有了专门的器具,是酒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汉书》的记载:舜祀宗庙,用玉斝。所谓的玉斝,大概就是后来说的专门的酒器。
酒器就其用途来说,可以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饮酒就须酒器,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深植于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心中。所谓白居易说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指酒器,也是指人心。
清乾隆青山石雕兽出戟角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觚为饮酒器,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商代觚与爵是最基本的酒器组合。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觚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孔子认为于礼不合,因此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
爵是饮酒用的酒杯。但这种怪怪的酒杯并不实用,故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基本上消失了。但是,青铜爵是商西周时期高级贵族使用的酒杯,中国表示贵族等级的爵位就是由青铜爵而来。也因为爵是最高等的酒杯,王能够赏赐一件青铜爵,对于贵族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酒器不仅是酒的载体,也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是世界上酒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陶瓷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古代,酒器是一个造型独特的艺术门类,酒器是酒文化研究、发掘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礼习俗:古代的“一献之礼”
礼仪,不仅现代人注重,古代更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常常把这些礼仪之道放于古诗中,让人很受启迪。
《诗经小雅瓠叶》从客人的角度叙写了周朝时贵族宴饮、宾主酬酢的情形。原诗如下: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酋,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从诗中可以看出,献、酢、酬是古时饮酒的一套礼节,即一献之礼,宾主各两爵而礼成。一献之礼,即古代飨(款待)士之礼,主人礼宾一度献酒称一献。《仪礼士冠礼》记载:及醴宾以一献之礼。汉郑玄注:一献者,主人献宾而已士礼一献,大夫三献。《礼记乐记》中说: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郑玄注:一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喻多。唐孔颖达疏:一献之礼,宾主百拜者,谓士之飨礼唯有一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是意在于敬不在酒也。《仪礼士昏(婚)礼》载: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又云: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即士之婚礼时,舅姑飨妇或舅飨送亲者也用一献之礼。
具体来说,一献之礼即遵循这样的献酒程序:主人在斟酒之前,先要下堂到庭中净手、洗爵,以示洁净;客人也随之前往,以避役使主人之嫌。之后,双方一起上堂,主人先斟酒以敬宾客,客人拜谢后接爵;然后客人入席做食前祭祀,祭毕还要称赞酒之甘美,待主人答拜后再将爵中之酒饮尽;以上是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献。客人饮毕主人的敬酒,再以酒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将客人的敬酒饮毕又自饮后,再次斟酒回敬客人,称为酬。至此礼尽。
正献之后,为众宾按长幼次序相酬之礼,称旅酬。旅酬之后,宾主饮酒不计数量,至醉而止,称无算爵。
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酒以成礼,我国自古便有此种说法,酒在古人看来,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因此十分受到重视,也体现在古诗之中。
酒为“百礼之首”
关于酒在中国的重要性,一些数据便可说明,如在中国秦汉之前出土文物中,酒器便占居了百分之八十之多,而这些器物多被应用在祭祀、会盟、祈拜等场所,除了证明古人多饮酒之外,也说明酒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汉书》有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酒不仅是一种刺激性的饮料,而且是一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在无酒不成席的今天,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可谓是宴会、聚餐的真实写照。
现如今,我们约上三五好友聚会小酌,都要经过找人、选地儿、入座、敬酒、劝酒等一系列步骤,入座后还有主、二、三、四、五客陪之分,再具体到怎么举杯,祝酒词如何讲,更是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其实,古人宴饮规矩更甚,举凡邀客、迎客、入席、就座、敬酒、奉食、送客,一无遗漏,才可谓礼周也。
邀客要凭请柬,这在明清更盛行;迎宾,《仪礼》中有三揖、三让、三辞之说;堂室是古人设酒宴、敬宾客的主要场所,除堂室外,亦可选择花下、竹林、荷亭等高雅之地。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则是因七位志同道合的贤人雅士,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而得名;入席时,主人入门后而右,客人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礼坐之法为两膝着席,屁股坐在两脚的后跟上,禁止箕踞(席地两腿八字分开),并坐不横肱(胳膊由肘到肩部分),食坐尽前,坐必安。
古人入座,在列位上也有主宾之说,讲究与天地合其德。据《礼记乡饮酒义》记载: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除了方位的区分,古人在席位设置上也有首尾上下之别。首者上也,为尊;尾者下也,为卑。与之相应,尊位即上位、上席、首位、首席、首座等称谓,还有上首之称。上首,本是佛家用语,后走出佛门,进入酒宴,成为一席中最尊的位置。
古人进酒曰献,回敬曰酢,劝酒曰酬,酌而酬酢曰醮。尊卑地位不同,长幼身份不一,敬长赐贱都有礼规。要求长者、尊者依礼必正;少者、卑者受礼必从。周代筵礼中,主人敬酒,先从几上取杯,洗净后再斟酒,斟满后双手捧递,客人双手接,一饮而尽,后置空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亦如此。但对天子不适用,天子无客礼。对不胜酒量或涓滴不沾的宾客,常设醴或茶代酒。敬酒之后,则应奉食,谓从献,即以燔肉或炙肝之类置于爼(砧板)上从而荐之。宴饮结束后要送客,据《汉乐府陇西行》描述: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楚。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是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祖宗)、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礼饮规范的具体内容。
酒与天地同时!在这种美物被点化而成的初期,先秦中国曾经几度挣扎在为何而饮的困惑中。从酒池肉林到饮惟祀,饮酒已不只是饮酒,而是一种彻底的心灵状态。而正是酒的此种因素,奠定了它作为百礼之首的基础。
酒风初起的春秋战国时期酒文化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都,活野千里受于堰,等水利的兴修;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文化十分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的酒风较西周前期要兴盛许多,这不仅仅表现在士大夫阶层。由于周王朝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独立,周室的禁酒令名存实亡,民间的饮酒已成为公开的行为。狗猛酒酸的寓言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现象。这期间,各国涉及军事、政治或谋略与酒有关的故事频频发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鲁酒薄而邯郸围、秦穆公赐酒施恩惠及楚庄王觥筹绝缨饮。
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发生在周室渐衰的时代,说的是楚国的势力强大起来以后,楚宣王命令天下诸侯备酒前去见他。鲁恭公因故来得晚了,而且所备之酒也较薄,惹得宣王大怒,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鲁恭公不甘受辱,说道:我是周公的后代,奉行的是周天子的礼乐制度,曾经为周王室立下了功劳,今天向你献酒已经降低了身份,你竟还嫌酒薄,不要太过分了。说完便拂袖而去。
楚宣王大怒之下命令发兵伐鲁,这一消息让本不相干的魏惠王大喜。魏早有伐赵之意,只是担心鲁国出兵相救才迟迟未敢用兵,如今楚国与鲁国发生战事,正是天赐良机,便率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就这样,只因鲁国酒薄,赵国便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牵连。
賜酒施恩惠的秦穆公曾以五张羊皮换得百里奚为相,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胸怀与谋略自然不同寻常。一次,穆公的两匹爱驹被岐山的野人(其实就是岐山下务农的奴隶)盗去后宰杀。当他率人赶去岐山时,三百多名野人正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煮食马肉。随同前来的将士见状要将野人们抓走治罪,被秦穆公拦住,说:君子不能因为爱惜自己的财产而去伤害别人,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所以很为他们担心。于是让人賜酒给盗马的野人,直到他们吃饱喝足才率人离开。盗马的野人大为感动,随行之人却都大惑不解。后来,秦穆公率军在韩原(即今陕西韩城县西南)与晋军大战,被晋军围困,晋国大将梁由靡已冲到穆公战车的马前。在此危急时刻,岐山野人组成的队伍忽然赶到,拼死将穆公救出,报答了他的恩德。
同秦穆公一样,因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被人熟知的楚庄王也是一位以德治国的贤明君主。在经历了陈兵问鼎和大胜援郑晋军的关键之战,奠定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后,楚庄王宴请群臣,并令嫔妃席前助兴。酒酣之际,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将殿上的蜡烛吹灭。混乱中,王后的衣服被人拉扯,对方似有调戏之意。王后发现有人轻薄,便随手扯下了对方的帽缨,走到楚庄王跟前说,有人趁乱对臣妾无礼,臣妾扯下了他的帽缨,请大王点灯后明察。楚庄王听后虽有些生气,但想到席间皆是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如果为此事动了杀机,难免影响大局。于是他大声说道,今天饮酒,大家须尽情畅饮,谁的帽缨不扯下,说明他还饮得不够痛快。一时之间,众人纷纷扯下帽缨。这时,烛光重燃,谁也不清楚是哪位大臣对王后无礼。后来的结果与秦穆公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以后的多次战争中,楚军中总有一位大将身先士卒英勇无比,使敌军闻风丧胆,这位大将就是那位被王后扯去帽缨的无礼之人。绝缨之事也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酒中佳话。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灌关于酒的文献记载也有很多,如《论语》、《诗经》、《礼记》、《春秋》中都有记载。
古代酒为百礼之首
关于酒在中国的重要性,一些数据便可说明,如在中国秦汉之前出土文物中,酒器便占居了百分之八十之多,而这些器物多被应用在祭祀、会盟、祈拜等场所,除了证明古人多饮酒之外,也说明酒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汉书》有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酒不仅是一种刺激性的饮料,而且是一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在无酒不成席的今天,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可谓是宴会、聚餐的真实写照。
现如今,我们约上三五好友聚会小酌,都要经过找人、选地儿、入座、敬酒、劝酒等一系列步骤,入座后还有主、二、三、四、五客陪之分,再具体到怎么举杯,祝酒词如何讲,更是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其实,古人宴饮规矩更甚,举凡邀客、迎客、入席、就座、敬酒、奉食、送客,一无遗漏,才可谓礼周也。
邀客要凭请柬,这在明清更盛行;迎宾,《仪礼》中有三揖、三让、三辞之说;堂室是古人设酒宴、敬宾客的主要场所,除堂室外,亦可选择花下、竹林、荷亭等高雅之地。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则是因七位志同道合的贤人雅士,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而得名;入席时,主人入门后而右,客人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礼坐之法为两膝着席,屁股坐在两脚的后跟上,禁止箕踞(席地两腿八字分开),并坐不横肱(胳膊由肘到肩部分),食坐尽前,坐必安。
古人入座,在列位上也有主宾之说,讲究与天地合其德。据《礼记乡饮酒义》记载: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除了方位的区分,古人在席位设置上也有首尾上下之别。首者上也,为尊;尾者下也,为卑。与之相应,尊位即上位、上席、首位、首席、首座等称谓,还有上首之称。上首,本是佛家用语,后走出佛门,进入酒宴,成为一席中最尊的位置。
古人进酒曰献,回敬曰酢,劝酒曰酬,酌而酬酢曰醮。尊卑地位不同,长幼身份不一,敬长赐贱都有礼规。要求长者、尊者依礼必正;少者、卑者受礼必从。周代筵礼中,主人敬酒,先从几上取杯,洗净后再斟酒,斟满后双手捧递,客人双手接,一饮而尽,后置空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亦如此。但对天子不适用,天子无客礼。对不胜酒量或涓滴不沾的宾客,常设醴或茶代酒。敬酒之后,则应奉食,谓从献,即以燔肉或炙肝之类置于爼(砧板)上从而荐之。宴饮结束后要送客,据《汉乐府陇西行》描述: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楚。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是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祖宗)、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礼饮规范的具体内容。
酒与天地同时!在这种美物被点化而成的初期,先秦中国曾经几度挣扎在为何而饮的困惑中。从酒池肉林到饮惟祀,饮酒已不只是饮酒,而是一种彻底的心灵状态。而正是酒的此种因素,奠定了它作为百礼之首的基础。
酒德、酒礼与酒品:行的是酒 践的是德和礼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这样描述酒德、酒风与酒品:
一般来说,酒品好是喝酒的最高境界,这需要酒德好,还要酒风好,两好加起来才算酒品好。酒品好的人是人间极品,普通人很难做到。
所谓酒德,即喝酒的品德,豪气冲天,来者不拒,不耍滑、不偷奸,只要在座各位高兴,让喝几杯就喝几杯,最后很容易醉;酒风,即喝酒后的行为,或仪表堂堂、谦谦君子,或焦躁不拘、疯狂小人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通常情况下,酒德好的人,酒风往往不怎么好;酒风好的人,酒德一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
其实,酒德在古代并非指酒量,而是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也就是所谓酒风。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
很多人不知道,酒德二字老早就出现在《尚书》和《诗经》中了,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只在有病时方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古时与酒德同时出现的,还有酒礼。它包括:
主人与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杯中酒尚未饮尽,晚辈是不能先把酒喝光的。
古代饮酒礼仪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以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品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才能仰杯而尽。
今天咱们在酒桌上,隔着老远打的过来敬酒,其实就是古代酒礼避席而立的翻版;而敬酒以三杯为度,更是古礼在今天的延续。
伴随时代发展,愈来愈多80后、90后成为饮酒人群中的主体,尽管千百年前的很多酒仪、酒俗渐已失传,但作为传统饮酒文化根基的、基本的酒德和酒礼,我们很有必要加以传承和弘扬。譬如:
量力而饮,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不作力不从心之饮。那些赌酒争胜、故作豪饮、借饮浇愁的行为,无一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现。
节制有度,饮酒要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过七八分,饮而不乱。正所谓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吾欲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力戒贪杯与逞才。
饮而不劝,至少不能强劝,讲究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为好。
酒德和酒礼,是中国酒饮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行的是酒,践的是德和礼。只有同时具备了酒德和酒礼,才谈得上酒品。好酒品不应当仅仅是个别人的优秀特质,更应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从这个意义讲,文明饮酒,以行酒传播文明,用酒德和酒礼重塑酒品文化和酒品精神,难道不应当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的一项神圣使命吗?!
中国古代的酒礼与酒德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自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由一个舛骜不驯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的酒礼,外国人自然感到好奇。俄国大作家契可夫在《萨哈林游记》中讲到他去中国东北一个小酒馆看到中国人喝酒的情况时说:他们一口一口地喝,每一次都端起酒杯,向同桌邻近的人说一声请,然后喝下去,真是怪有理的民族。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很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书经集传》)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欧洲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现代医家还总结了不少饮酒的科学方法。
总之,制止滥饮,提倡节饮,文明饮酒,科学饮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之德。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的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大规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的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这说明了西方酒文化从概念上来说,也缺乏中国酒文化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征。综观中国酒文化的酒礼和酒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尊卑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等,但客观地剖析,酒礼和酒德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如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酿酒、酤酒要讲质量、重信誉等。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这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酒器收藏文化 中国酒器之美
酒器收藏在国外历史悠久,而在中国还属于比较年轻的大众收藏,近几年才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起初只是有人收藏酒标,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藏热的兴起,酒器才被纳入收藏品行列。
酒器,是酒的包装和载体。广义上讲,凡是与酒相关的器物均可称为酒器,但人们一般将盛酒的器物和饮酒的器物称为酒器,酒器作为盛酒的容器只是酒器的一种。研究我国酒文化的学者指出:酒器是随着酒的产生而产生的,自古有之。商周时期,酒器主要是由青铜制成的,其中盛酒的有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等,饮酒的有觚、觯、角、爵、杯、舟。
古代平民百姓盛酒器最多的就是坛子了,这坛子的材料和样式都大同小异,在当时应是最平常的。而皇宫贵族的酒器多是昂贵而华美的金银器、瓷器等。当然作为装酒的容器,比如游侠腰上的葫芦,骑士鞍间的皮囊,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筒等,都应列入其中,不一而足。装酒的容器发展到现在,更是千奇百怪、琳琅满目,从品种上看,有单瓶、对瓶、套瓶、系列瓶;从材质上看,以陶瓷、紫砂为主,还有金属的、玻璃的、竹木的、瓜果的;从容量上看,大的可盛装5000毫升、小的仅装50毫升;从形态上看,有人物、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军事兵器等,可谓千姿百态、造型奇特、设计精美、五彩斑斓。这些酒器不仅蕴含着文化的气息,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感受,或欣欣之气,或盎然古意,或大拙藏工,或小巧纳志,让人未启而先怡其神。
除了制作精致、用料讲究、艺术性较高的酒器外,一些酒厂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开发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系列酒,制作了具有纪念价值的现代酒器。1997年7月1日,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四川宜宾酒厂生产了圆梦礼品酒和回归喜庆酒。为纪念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问世400周年,湖北李时珍保健药品厂生产的李时珍补酒,以李时珍全身站像和半身肖像为造型,用著名特产竹、蛇、龟精雕细刻制作了艺术酒器。观音、罗汉、鉴真和尚、释迦牟尼、屈原、钟魁、财神、关公、济公、孔子、孟子、老子、张仲景、曹操、诸葛亮等诸多历史和神话传说人物都曾被酒企雕塑成艺术酒器。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里留。千百年来,小小的酒器见证了酒的生产、酒的饮用,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兴衰,见证了世人的荣华富贵、贫困潦倒,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豪言壮语,也见证了才子佳人的情思爱意,它凝结了无数的文化信息,体现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诗中看古代的“一献之礼”
礼仪,不仅现代人注重,古代更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常常把这些礼仪之道放于古诗中,让人很受启迪。
《诗经小雅瓠叶》从客人的角度叙写了周朝时贵族宴饮、宾主酬酢的情形。原诗如下: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酋,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从诗中可以看出,献、酢、酬是古时饮酒的一套礼节,即一献之礼,宾主各两爵而礼成。一献之礼,即古代飨(款待)士之礼,主人礼宾一度献酒称一献。《仪礼士冠礼》记载:及醴宾以一献之礼。汉郑玄注:一献者,主人献宾而已士礼一献,大夫三献。《礼记乐记》中说: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郑玄注:一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喻多。唐孔颖达疏:一献之礼,宾主百拜者,谓士之飨礼唯有一献,言所献酒少也。从初至末,宾主相答而有百拜,言拜数多也,是意在于敬不在酒也。《仪礼士昏(婚)礼》载: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又云: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即士之婚礼时,舅姑飨妇或舅飨送亲者也用一献之礼。
具体来说,一献之礼即遵循这样的献酒程序:主人在斟酒之前,先要下堂到庭中净手、洗爵,以示洁净;客人也随之前往,以避役使主人之嫌。之后,双方一起上堂,主人先斟酒以敬宾客,客人拜谢后接爵;然后客人入席做食前祭祀,祭毕还要称赞酒之甘美,待主人答拜后再将爵中之酒饮尽;以上是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献。客人饮毕主人的敬酒,再以酒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将客人的敬酒饮毕又自饮后,再次斟酒回敬客人,称为酬。至此礼尽。
正献之后,为众宾按长幼次序相酬之礼,称旅酬。旅酬之后,宾主饮酒不计数量,至醉而止,称无算爵。
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酒以成礼,我国自古便有此种说法,酒在古人看来,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因此十分受到重视,也体现在古诗之中。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