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宋代的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宋代官窖 有文化的酒》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文|周德雍

贵州酒中酒集团2008年在茅台镇向阳村修建酒厂时,发现一组古代酿酒窖池,2016年经国内外考古专家鉴定为宋朝酿酒窖池。宋代官窖酒,便是以宋代酿酒古窖池为核心,传承老派酱香工艺,精心开发的高端酱香白酒。题记

中国酒都贵州仁怀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据说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憾无实物可考,业界尚有争论。茅台镇宋代酿酒古窖池的发现,实证茅台镇的酿酒历史,丰富茅台镇的酿酒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宋代官窖酒庄全貌

提及中国封建王朝,人们大多第一时间会想到汉唐明清,相对宋朝,疆域面积小,边关战事多,一直在逃跑、求和中生存,给人们的印象是积贫积弱,常常挨打。但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相对开明,由此带来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大发展。据考证,宋朝经济总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在宋朝完善提升。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由于经济的繁荣,宋朝酿酒业也十分发达,相关文献多有记载。北宋高僧赞宁的《物类相感志》记载,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说明北宋时已酿出能够燃烧的高度酒。而南宋初的张能臣《酒名记》记载,今仁怀赤水河沿岸,酿制一种叫风曲法酒的名贵白酒,说明仁怀茅台一带的酿酒技艺在南宋时已经十分精熟,这也进一步证明宋代官窖存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由于酿酒耗粮高,而粮食一直是古代朝廷的首要战略物资,因此中国古代酿酒业大多官方经营。宋朝时酿酒、售酒的酒坊、酒肆均与朝廷紧密关联。同时,茅台镇宋代酿酒古窖池,每块窖池石均雕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几何图案和花卉纹饰,一般私人酿酒作坊,不可能如此大费周章。故此,茅台镇宋代酿酒古窖池命名为宋代官窖。

宋代官窖局部

宋代官窖局部

宋代官窖酒外形设计极具特色。酒瓶仿古窖池东南处发掘的宋代祭祀六角石缸,瓶身正面乃金色宋代官服纹饰,瓶盖似一顶宋代官帽,远观酒瓶好似一宋代官员凝视前方,思考着大宋的发展。整体外观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古朴典雅。

宋代官窖不仅是一组酿酒窖池,而且还是大宋文化繁荣辉煌的有力见证,是大宋美学与酿酒文化的完美结合。贵州酒中酒集团以此为核心,投巨资精心打造了占地近百亩的宋代官窖园,集中展示大宋优秀文化,实地体验老派酱香工艺;组建宋代官窖酒庄,开发了高端酱香白酒宋代官窖。可以说,这是宋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茅台镇酿酒文化的丰富提升,老派酱香工艺的完美再现。宋代官窖酒,是一款当之无愧的有文化的酒。

宋代官窖园

宋代官窖园

jiuKu365.com编辑推荐

中国白酒七大酿造古遗址大盘点 宋代官窖惹人关注


世界文明古国有四个,唯独华夏文明从未间断。从未间断的华夏文明,美酒飘香上下五千年。

对于酒较早记载的历史是禹时期,仪狄酿美酒献给大禹,大禹品后赞赏有加,怕沉迷美酒误事进而误国,于是疏远仪狄,并留下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的预言。未曾想夏桀、商纣等国君皆因沉迷美酒等诸多原因导致亡国身陨,所以周朝立国便有了礼乐的制度,对王侯及百姓进行约束。礼就是规则,对酒尤为严格,有专门执掌造酒及有关政令的官员,不仅要为王室提供所需的酒饮及用具,还要参与祭祀及宴请等众多重要事务。

商王朝武丁王妃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

源远流长的历史需要出土的文物进行佐证,美酒飘香的历史同样如此。杯、鼎、觚及爵等与酒相关的文物并不少见,但是对酒的酿造历史及当下的助推作用并不大。酿酒窖池、酿酒技艺等发现对于考古学而言算是大发现,对于酒业而言则是重大发现。根据已有的资料,对已经发现的白酒酿造古遗址进行盘点,试图梳理中国白酒窖池的发展史。

1.清代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

天益老号酒坊始建于清康熙初年,陕西三元人朱煜定居绵竹,开办大曲酒作坊,当时名为朱氏酒坊。历经300多年的漫长发展,到清末传承至后代朱天益时,更名为天益老号,成为该时期绵竹最具实力的酒坊之一。1951年,绵竹成立国营酒厂时,天益老号与其余十多家私营烧坊全部纳入绵竹国营酒厂。

天益老号

2003年,有关部门与剑南春集团进行接触,提出对窖池遗址进行试挖掘。首次挖掘发现连片的古酒坊遗址,包括酒窖、粮仓、蒸馏设施、炉灶、水井、瓷质酒具等,其中民国时期至现代的建筑2组、清代建筑1组,民国和晚晴时期窖池各1组。二次挖掘发现酒窖、晾堂、蒸馏器基座、灶、水井及房屋等,其中遗址还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原料浸泡、蒸煮、制曲、拌曲发酵、蒸馏酿酒及废水排放等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全过程。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配套设施齐全、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清代酿酒作坊群,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明代泸州老窖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

舒聚源酒坊始建窖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是泸州第一家正式挂牌面市的大曲酒生产作坊,其创办者舒承宗不仅继承了当地原有的大曲酒生产工艺,还创立了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即当代被人们所共知的1573国宝窖池群。泸州老窖是在明清36家古老酿酒作坊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有大型酿酒企业。

1573国宝窖池群

泸州老窖窖池群现有生产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是1573国宝窖池群。1996年,泸州老窖窖池群作为中国传统白酒的首个代表,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泸州老窖1619口百年以上酿酒窖池、16个酿酒古作坊及三大天然藏酒洞,再次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行业规模大、品种多、保护完整、连续使用至今的酿酒活态文物。

3.明清时代沱牌泰安作坊遗址(四川省射洪县)

2007年,沱牌公司因泰安作坊要进行车间改建工程,向文物部门申请文物调查勘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批准后进行了考古勘测发掘。考古发掘面积共500多平方米,经过近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大量明清时代的酿酒遗迹、遗物。其中包括6个窖池、1眼古沱泉水井、1个接酒坑、3处晾床和3个灰坑,以及酒坊地面建筑的石柱基、踩踏面、石墙头、排水沟等。

沱牌泰安作坊

4.元明清三代水井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

1998年,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改造曲酒生产车间时,发现了古代烧坊遗址。1999年,多家考古、研究单位参与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蒸馏器基座、不同时代的酒窖8口、炉灶4座、晾堂及墙基等遗迹,出土陶瓷器有碗、盘、钵、杯、碟等。其中以酒具最为丰富,种类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粉彩瓷等品种。

水井坊博物馆(原水井街酒坊遗址)

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处前店后坊的综合性生产、经营场所,是元、明、清三代老烧坊遗址。水井坊遗址是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官窖的发掘 改变的不仅是茅台镇的酿酒史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提起饮酒,大多时候指的是白酒,而非啤酒、葡萄酒及黄酒。白酒,古时称烧酒、白干、烧刀子。要说起白酒的起源,大多数酒企、学者及从业者都认同是元朝;要说起茅台镇酿酒史,总离不开清朝时汾酒及西凤酒的身影。随着古镇酒业宋代官窖的发掘,不仅将茅台镇的酿酒历史提前到宋代,而且为中国白酒出现不晚于宋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茅台镇的酿酒史提前到宋代

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以上摘自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由此可见,茅台镇酿酒在清代已然成熟。清末民初时,茅台镇成为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盐由此转运各地,随着盐业的蓬勃发展,酒业也逐渐兴盛。茅台镇当地的美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酒业名声渐渐超过盐业。在清代时,茅台镇酱香酒的独特工艺大体定型。1915年,茅台镇所酿美酒勇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更是将茅台镇酒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以前关于茅台镇酒的历史是很模糊的,唯有一段汉武帝甘美之的史话。茅台镇独有的酿造工艺,传承于何方,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清代时吸收汾酒、西凤酒的操作方法,又接收南方小曲酒的作法,从而形成独特的工艺操作。《贵州经济》、《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祖国的贵州》及《贵州茅台酒史》均有类似记载。问题来了,茅台镇酿酒的主体工艺产生于何时?直到古镇酒业发掘的石窖在2016年被考古专家鉴定为宋代酿酒遗址,答案才浮出水面,茅台镇酿酒的主体工艺形成不晚于宋代。

位于古镇酒业的宋代官窖遗址

中国白酒出现不晚于宋代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诞生,美酒便孕育其中。如今常见的蒸馏白酒,大多数人认为起源于元代。究其原因,是我国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李时珍的翔实记载烧酒的工艺,成为众多专家学者考证白酒起源于元代的证据。

严格意义上,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记载只能说明烧酒不晚于元代出现,工艺基本成熟于元代,不能说元代之前就没有烧酒。宋代的科学极速发展,指南针、火药及活字印刷等发明均出现在宋代,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著作《梦溪笔谈》同样出现在宋代。南宋王朝与元王朝共存多年,烧酒存在于宋王朝亦合情合理。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出现了小酒、大酒之分。国营酒厂春酿秋售的小酒,分成26等,最低档5文1斤,最高档30文1斤;冬酿夏售的大酒,分为23等,最低档8文1斤,最高档48文1斤。《酒史》中提到,小酒,当年酿制,度数较低,不便贮存。大酒,经过腊月下料,采用蒸馏工艺,从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酒,且经过发酵、蒸煮出来的白酒,还要储存半年,待其自然老熟,方可出售。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的用料、工艺、发酵及贮存已经有了茅台镇酒的雏形。

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史食货志》

2008年发掘,2016年鉴定,古镇酒业宋代官窖成为宋时出现大(烧)酒的又一佐证,所以说中国白酒出现不晚于南宋,甚至不晚于宋代。

宋代官窖,破土而出,改变的不仅是茅台镇的酿酒史,还有中国白酒酿造历史。

宋代的大酒与小酒之分


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村寨,酿酒作坊,星罗棋布。甚至根据喝酒的档次来划分人,根据你喝的的是大酒还是小酒,来划分你是上等获下等人。

宋代酒业大的特色就是出现了大酒与小酒,从酒质来划分高档与低档,从而将人分为了与平民两个等级。

所谓小酒,就是一种米酒。从小酒的酿造和发售上看,是随酿随卖,发酵和老熟的周期都很短,不需要老熟储存如果储存的时间稍长一点,就要发酸、沉淀、变质,不能饮用;所谓大酒,就是一种蒸馏酒,从〈宋史〉的记载可以知道,大酒是经过腊月下料,采取蒸馏工艺,经过酿、蒸出来的新酒还要存储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称候夏而出,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酒精浓度高,酒的品质(色、香、味)超过小酒,因其从生产到喝酒还需要等待近一年的时间,价格当然也昂贵得多。

具专家考证,这种大酒在原料选用、工艺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等方面都已经与今天的泸州酿造的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就是今天泸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

关于大酒与小酒,杜甫也曾说过春天酿造,秋天出售,叫小酒,最高档三十文一斤。冬天酿造,夏天出售,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个等级,最低档八文一斤,最高档四十八文一斤。可见宋朝酒文化中明确的酒类划分。

揭秘史前酒器到宋代酒器的历史变迁


史前酒器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可据史料,这些陶器还不一定就是专用的酒器。

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酿酒业的发展,酒器酒具逐渐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酒具质量的好坏,也往往成为判别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

夏代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使用的酒器仍以陶制品为多。在青铜器初兴阶段,白陶酒器还属于夏人所使用的高档用具。

随后夏代开始出现青铜制品,目前所知经科学发掘而得到的青铜酒器,最早就始于夏代。酒器的生产、配置与用途,可以传达酿酒的诸多信息,并能够让我们通过器皿实物来窥测远古时代的饮酒状况。

商周酒器

商周时代是我国上古酒器制作的辉煌时期。由于人们对酒的重视和崇拜,酒器从饮用器具上升为身份乃至权利的象征,因此,酒器在商周时代具有了极高的地位。

商朝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青铜酒器,这种青铜酒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般说来,青铜酒器主要使用于贵族阶层,并且有从实用器向礼器发展的趋势,往往显示出一种财富气息。

商代的酒器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每件酒器都有其专项用途,各类酒器可以进行相互搭配和整体组合。器型多样,制作精美,纹饰丰富多彩,形成时代风格。从商代的酒器中,我们可以勾勒出商人饮酒活动的大体排场,并通过酒器所传递的信息来了解当时的酒事动作与饮酒风尚。

周朝初年的酒器基本上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只是在酒器造型以及纹饰上有所变化,周朝的酒器出现了很多的时代特征,其制造工艺和精美程度也大大超过了商朝。

到西周中期,一些青铜酒器逐渐退出酒界,不再使用,壶成为最重要的酒器。周朝以后,酒壶一直作为中国古代酒器的主体而存在,直至如今。

秦汉酒器

秦汉之际,随着青铜酒器的逐渐衰落,陶瓷酒器和漆制酒具大为流行,成为两汉、魏晋时期的主要酒器类型。

秦汉时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由于席地的原因,汉代的酒具形体一般都做的较为矮胖。

而酒樽的式样萌发于战国时代,到汉代大为流行,一直兴盛到魏晋,延续到唐初。汉代酒樽式样基本为桶形和盆形,大多呈圆形,也有的呈长方形或多边形。汉代的樽虽然没有商周时代盛酒器那样种类丰富,但在材质上却有所发展,出现了瓷、漆、玉等制作的酒樽。

汉代流行的饮酒器是耳杯,以漆器为多,陶制品其次,铜制品不多。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过一只玉质耳杯,极为罕见。

汉代耳杯大多为木胎涂漆,呈椭圆形,两侧各有一个弧形的耳。这种耳杯,也叫做羽觞。

所以,史前的酒器大多遵循酿酒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饮用习惯,让我们能从一器一具中推测历史,为白酒的起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魏晋南北朝酒器

魏晋时代,漆制酒器还在流行,王羲之《兰亭序》里描述的曲水流觞,其中的流觞便是传统的木胎髹漆耳杯,器型呈椭圆形。在这个时期,瓷质酒器开始涌现,成为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流行的瓷质酒器,其器形以酒壶、酒尊、酒杯为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鸡首壶、瓷扁壶、青瓷尊,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风格。

三国时代的酒器仍有东汉遗风,因而有些酒器做的偏大。

南北朝以后,漆制酒器逐渐退出酒界,取代的是瓷制酒器。

南北朝时期的瓷质酒壶和瓷质酒尊,会配以各种瓷杯,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瓷质酒器体系。这种瓷质成套酒器,作为中国传统的饮酒器具,一直延续到后代,如今仍在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坐床,人们会在床上伏案饮酒,与之相适应,酒具形制在设计方面也开始趋向轻巧和瘦长,不再像汉代那样低矮粗胖,这也为而后的唐代酒器造型提供了思路。

隋唐酒器

隋唐之后,酒器风格大变,种类渐少,但实用性增强,酒壶、酒杯、酒瓶成为主要流行的酒器,并且大都以瓷器为材质。

唐朝人开始大量使用桌子,为此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比如说执壶和酒杯,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执壶在隋朝已经出现,经唐一世,使用者越来越多。其独特的造型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酒具特色。

唐代酒具以金银酒器最为贵重,而且制作极为精美,有些金银酒器还带有域外情调。金银酒器通常为上层人物或富商所使用。

唐人饮用葡萄酒,由此出现了专用的葡萄酒酒具,这就是胡瓶和高脚杯的组合,胡瓶盛酒,高脚杯饮酒。

胡瓶起初多为银制品,而后瓷制品数量激增。在唐人大量仿制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胡瓶很快就流行于唐朝社会。王昌龄《从军行》诗中有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的讴歌,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也有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的吟唱。

唐人曾经大量模仿胡瓶式样予以制作,其改型制品就是彰显一代的凤首壶。

唐朝的凤首壶吸收了波斯萨珊和粟特金银器胡瓶的造型风格,新奇浪漫,曲线奔放,在唐代酒具式样中别具一格。

宋代酒器

宋代是陶瓷酒器的鼎盛时期,烧造了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名窑,都生产资质酒具。

宋代人喜欢将酒温热后饮用,故而注子和注碗的配套组合最为常见,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向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所以注碗也叫做温碗。温碗里面的热水可随时更换,借以达到持续保温的效果。宋代的注子和注碗不但实用性强,而且造型优美,瓷质精良。

由于瓶酒的流行,宋酒售卖出现了瓶装和散卖两种形式,瓶装按瓶计量,散卖按角或升计量。由于携带方便,宋人外出,随身物品多带瓶酒。由于酒瓶使用量增多,为节约成本,酒家开始回收利用。酒以瓶计,始自宋朝,这种包装及计量形式一直为后代所承继,并逐渐约定成俗。

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下,酒器逐渐朝着美观、便利的方向发展,也为现代酒器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然大窖池成就川酒“品味”


在中国白酒中,川酒占据近乎半壁江山是有一定根据的。四川白酒产量占全国总量50%,四川白酒品种占全国总量60%,拥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全兴等六大中国名酒,水井坊、丰谷、小角楼等知名品牌酒,分别占全国17大名酒、白酒50大品牌酒总量35%和45%。

川酒在四川的分布图

四川之所以能够拥有高质量、高产量的白酒,主要得益于其所处的天然位置。四周高、中间低的四川盆地,使其终年恒温恒湿,冬暖夏凉,从而形成了一个天然发酵池。在四川这口天然发酵池内,诞生了川菜、豆瓣、豆油、醋、料酒等等,这些都是集色、香、味于一体的中国美味。而从四川盆地绽放出来的四川名酒更是集大成于一体,更为令人惊喜的是,在四川这口大窖池内还有许多不同区位的小窖池,它们经长期发酵、精心酿制而成不同风格的口感口味,形成了人类舌尖上的极品。

地理得天独厚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深处内陆,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得以把海洋气候、季风等重大自然风力挡在山外。四川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年平均温度明显偏高,尤其冬季,由于冷空气受北方秦岭大巴山阻挡,四川盆地冬季平均温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许多,与广东北部相当。年积温比同纬度高,无霜期也较同纬度地区长。由于盆地封闭,四周山区东南部相对较低有利水汽进入,西北部山区相对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形成当地空气湿度高,多阴雨天气,多雾。是我国年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平均风速最小的地区。同时,四川盆地内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物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

四川常年浓雾紧锁,闷热的温湿润气候,加上丰茂的植被,非常利于微生物繁殖,在这里,微生物菌群极为丰富、稳定,成就了人类最宝贵的生物工程区、天然酿造区。

水质营养而甘爽

四川盆地从四周高山渗透下来的泉水,是最纯净的天然矿泉水,境内长江及无数江河均是上游河段,汇聚中国西部156万平方公里的纯净水源,经千里沃野过滤汇聚在四川盆地内,再经四川盆地紫色沙壤沉淀,成为优质井水,硬度适宜,可以促进酵母的生长和繁殖。这里的水质清冽甘甜,呈弱酸性,利于糖化和发酵;富含锶、钡、锌、磷、钾等矿物质,口感柔和甘爽,醇香浓郁,煮沸后不起垢,这样的水质成就了川酒千年玉液琼浆的华丽品质。

土壤多元而肥沃

四川盆地四周高山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些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这些紫色土富含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随着雨水的冲刷,泥土从四周高山上积淀到盆地中,就成为了四川盆地营养物质最丰富、有机质含量最高的肥沃的土壤。用这些泥土进行筑窖酿酒,酒体所吸收的自然是最有营养的物质,这些物质成就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任何地区都不具备的健康酒质和口感风味。

粮源丰富而优质

粮食是能够酿造出优异好酒的源头。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有着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4500150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000万亩左右。粮食作物中水稻、玉米、糯红高粱、软质小麦等种植优势明显,特别是糯红高粱、软质小麦,投入酿酒,特醇特香,是中国酿酒的第一优质原粮。

白酒的窖池越老 产的酒就越好?


窖池、窖泥中生长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菌群落,特别是几百年的老窖泥,因此越是老的窖池,越是珍稀,产的酒也就越好。

白酒圈一直流传着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的古话,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白酒企业强调自己的窖池百年传承,历史悠久等来表示自己的酒品质优良。那么,白酒的品质真的与窖池的年龄挂钩吗?又是为什么呢?

01什么是窖池?

窖池也就是粮糟发酵的一个坑。酿酒前,粮食需要放入窖池中进行发酵,而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粮食,才能用来蒸煮出酒。

02为什么窖池越老,酒越好?

窖池一般是用特有的黄泥、泉水或井水掺和筑成。窖池使用的时间越长,窖池内的酒糟、窖泥互相作用,池中的微生物菌群以新旧老糟为食物,不断地生产繁衍,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其中的总酸、总酯含量和腐殖质及微生物种类非常多。特别是几百年的老窖泥,微生物非常丰富。当粮食放入窖池内,粮食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发酵,散发出粮食的香味,为蒸煮过程做好准备。当窖池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越多,粮食的发酵也就越好,由此蒸煮出来的白酒也就越香醇。因此越是老的窖池,越是珍稀,产的酒也酒越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窖池都可以叫做老窖,一般说来,30年窖龄以上的窖池,才能称为老窖。

03不是所有的白酒都讲究窖龄

因为液态的白酒只能用缸或者钢罐来发酵,而固态发酵的白酒,又因为不同香型,窖池也截然不同。

浓香型白酒,以泸州老窖和五粮液为代表,它们使用的是泥窖底部和周围都糊上了黄泥。等窖池用久了,泥里边富含丰厚的微生物菌群为酒体注入独特的复合窖香。

泥窖

酱香型白酒,比如贵州茅台、郎酒、国台,它的窖池是石窖四壁由石块砌成,窖底铺黄泥。

石窖

而清香型白酒,以山西汾酒为代表,主要采用地缸发酵,也有用窖池的,窖池为瓷砖做面的窖池。

左为地缸,右为瓷砖做面的窖池

除了这三大香型外,其他香型也不一样,如董酒窖池既非肥泥、石窖,也不用地缸、瓦缸发酵,而是用白垩土与石灰和猕猴桃藤的汁来筑窖。凤香型白酒虽然采用了窖池的发酵方法,但是却会每年翻新窖池池底和池壁的,所以它不强调老窖。

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窖池是生产浓香型大曲白酒的重要前提条件,窖池、窖泥中生长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菌群落,所以窖池历史越悠久越好。而酱香型白酒对窖池的依赖没有那么高,基本不讲窖池年龄。其他香型的白酒有的甚至不用窖池发酵,用了的也基本不讲究窖龄。

窖池、窖泥中生长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菌群落,特别是几百年的老窖泥,因此越是老的窖池,越是珍稀,产的酒也就越好。但不是所有的白酒都采用窖池发酵,更不是所有的白酒都讲究窖龄,窖池的优劣主要还是对浓香型白酒的生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一窖池里的酒 质量有多个等级


近来有朋友在问,一个窖池里面的酒的质量是否一样?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国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窖池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糟醅在窖池中不同的层次,与窖泥接触面积大小等都会影响蒸馏出酒质量。

所以在白酒生产企业中都会采用分层起糟的酿造工艺。分层起糟,就是因为窖泥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在上、中、下层窖池内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一口窖池内不同层次糟醅的发酵状况和发酵特征有所区别,所以为了保障不同发酵特征的糟醅不被随意均质、不被相互干扰,要求针对窖池内不同层次、感官特征不一的糟醅,丢糟、面糟、上层糟、中层糟和底窖糟、双轮底糟,分层次起糟,分别进行配料、蒸馏、并坛、陈酿处理。

不追求产量的多少,不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只为保障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哪怕显得成本很高。

分层起糟之后就是分层蒸馏,为了保障酒体的品质,在蒸酒的时候,严格做到两不要:首先,刚蒸出来的酒不用,因为刚蒸出来的酒里杂醇油、醛类等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多饮可能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不良反应,此所谓掐酒头。其次,蒸馏后期酒精度低的酒也不要,因为其中杂醇油和大分子物质含量较高,此所谓去酒尾。

经过掐头去尾两道工艺,实际上仅仅只取用了原酒中间的一部分。这一蒸馏中期的原酒,适当高的酒精分和较低的总酯、总酸、总醛、杂醇油及各种酸、酯、醇、醛等微量成分构成了适宜的比例,形成了良好的口味和独特风格,有益物质多、有害物质少,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酒的优质、醇正和安全。

酿酒界有一种说法: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分层起糟和分层蒸馏对保持和提升酒的口感与香、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仁怀大曲酱香酒的窖池管理


发酵窖池

酱香型白酒的发酵窖为紫红泥底砂条石窖。大小不一,老的酒窖规格2.7m2.0m2.6m(长宽高),容积14m3。窖用方块石和黏土砌成,外面再涂以黏土,窖底有排水沟,上面以红土筑成,每窖可投高粱8.5102kg。新建窖池规格4.0m2.4m3.3m(长宽高),容积25m3,用沙条石砌成,窖底同样有排水沟,以红土筑成,每窖可投高粱1.2103kg。

烧窖

堆积糟下窖前要用木柴烧窖。烧窖的目的是消灭窖内杂菌,提高窖内温度,并通过烧窖除去窖内在1年最后一轮发酵时产生的糟气味。烧窖木柴的多少,应根据窖池大小、新旧程度、闲置时间和干湿情况来决定,一般每个酒窖用木柴50~100kg,烧窖时间约1至2.5h。若系新建窖或长期停用窖可用木柴1000kg左右,烧窖时间在24h以上。烧完后的窖池待窖内温度稍降,就要打扫窖内灰烬,再用少量丟糟撒入窖底,将堆糟下窖。

下窖

堆积糟下窖前,用喷壶盛酒精含量为30%vol左右的酒尾15kg,喷洒于窖底和窖壁四周,在撒大曲粉15~20kg(称为底曲)。下窖时将堆积糟从一头用扒锨拌和,使其上、中、下各部稍加混合,再用簸箕或手推车或行车倒入窖内。每下2~3甑堆积糟后,用喷壶洒酒尾1次,边下边洒,窖底宜少,逐渐由下而上加大酒尾用量,一般生沙操作的酒尾用量占原粮的3%左右。下窖操作时间宜短,防治杂菌感染,避免酒尾挥发,保持发酵温度正常。

踩窖

发酵料醅入窖后,由于材料较疏松,是醅中存有空气,易造成微生物有氧呼吸,有碍酒精发酵,所以在醅子入窖时,用人工脚踩或用压脚板将醅踩压严实的过程叫做踩窖。

封窖

堆积糟下窖完毕,将表面扒平,用木板轻轻压紧,撒薄薄的一层稻壳;再加两瓶盖糟,用稀泥封窖,稀泥厚度在4cm以上。封窖用泥,每轮开始常需用新泥,整个大周期中途可加换1次。若原来的窖泥不臭,仍可继续使用或掺入新泥使用,要拌得柔和。泼盖糟和封泥的水,以清洁的冷水为佳。

跟窖

封窖后,味防止窖泥干裂,造成杂菌侵入酒醅,在发酵前期经常查看封窖泥是否有裂缝,如果有,应及时用泥封死,这一现象叫做跟窖。

开窖

糙沙开窖,将封窖泥挖除,运至泥坑内,再挖盖糟,运往丟糟处。扫净发酵糟上面的盖糟和泥块,每次在窖内起半甑酒醅,与润好的新料拌和,共翻3次,使其混合均匀,再上甑蒸酒、蒸粮。

1~7轮次开窖,开窖起糟与糙沙开窖过程相同,唯起糟不可过多。采取随起随蒸的,1窖多甑的方法蒸酒。待起至窖底时留下1甑,并准备好上轮的堆积糟,出糟后立即将堆积糟下窖。一般4轮次开始,蒸酒要加入少许的清蒸稻壳,称为熟稻壳,随后的轮次逐渐增加稻壳量,但每甑不得超过粮食质量的1.5%~1.8%,即每甑用量为7.5~9kg。流酒温度一般较高,量质摘酒,边摘边尝,凡带色,有生糠、酸涩、苦辣或者其他不正常气味的酒,一律做酒尾回窖发酵用并截头去尾。蒸馏时间为16~36min,追酒尾时间8~16min,出甑糟尚含酒精但其含量不足2%。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