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的特点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说说先秦时期我国的酿酒特点》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白酒,里面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特点,说起酿酒历史,就不得不说下我国先秦时期的酿酒特点。
我国古代的酿酒工艺具有很高水平。《北山酒经》中说:“造酒较在浆,浆不酸不可酿酒。”说明酿酒是先制好酸浆,用以保护酵母菌和调节发酵的作用。这与现代酿酒工艺学中的发酵液的酸度是影响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重要因素及酿酒发酵必须控制酸度的理论是吻合的。
商代的甲骨文中关于酒的字虽然有很多,但从中很难找到完整的酿酒过程的记载。对于周朝的酿酒技术,也仅能根据只言片语加以推测。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较早的酿酒工艺记载。
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制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由于这是我国较早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酿酒工艺技术文字记载,而且书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时期的情况,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大致过程如下:
药材→切碎→浸泡(煮)取汁→浸曲←(水)
│↓
│混合←米饭←蒸煮←米
└─→↓
发酵

酒醪←药材

好酒→继续发酵

药酒
从上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酿酒有如下特点:采用了两种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于酿酒。发酵后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艺技术。
虽然现在上市的酒品种很多,但采用的生产技术方法无非就三种:一是蒸馏,二是压榨,三是直接配制。这就是从加工技术上来分类,所有的酒都可以分成蒸馏酒、发酵酒、配制酒三类。而从商品角度来分,可分为黄酒、白酒、果酒、露酒、啤酒五大类。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我国白酒有哪些特点?


1、白酒采用固态酒醅发酵和固态蒸馏传统操作,是世界上独特的酿酒工艺。2、以粮食为主,在低温下20-30℃,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同时进行,整个过程中,水份是包含在原料的颗粒中,蒸酒后的酒糟可再作配糟继续反复利用。3、整个生产过程几乎都是敝口,把大量微生物带入发酵醅中,这种多菌种的混合发酵,对酒的风味特色的形成有很大作用。4、采用甑锅间歇蒸馏,分段贮藏,色兑调味,形成风格特色。5、香型独特。如:浓香型:是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入口甜,落口绵,尾子干净,香气艳郁,饮时芳香浓郁,甘绵适口,回味悠长,饮后尤香。酱香型:香气柔和幽雅,香而不艳,柔而不淡,入口醇厚柔绵,回味绵长,倒入杯中过夜,香气持久不失,饮后空杯香气犹存,空杯香为其绝珍。此类酒的独特风味是由酱香、窖底香和醇甜3类成分融合组成。清香型:酒气清香馥郁,醇厚绵软,甘润爽口,酒味纯净,回味绵长。米香型:蜜香清柔、幽雅、纯净,入口绵甜,回味怡畅。其他型:这类酒兼有2种以上主体香,它的闻香、品香和回味香各有不同香气,具有一酒多香的风格。如董酒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绵、醇和、回味的特点,还有令人愉快的药香;白沙液既有茅台,又有泸香;凌川白酒则清香显著而回味有酱香。

贵州的酿酒有什么特点?


从整体上看,贵州的酿酒很有特点,酿造的历史悠久。其酿酒之启始,和中原地区基本同步,酿酒优良传统,不断光大发扬酒的质量高。贵州高原的气候、土地、水质于酿酒得天独厚,所以自古以来,历代名醪不绝于世。黔地酒的品种多,种类齐,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结构体系。贵州酿酒以白酒为主体,此外,黄酒、果酒和配制酒也名酒迭出,如味美而益人的刺梨酒、黑糯米酒、金樱子酒和猕猴桃酒,以及用贵州名贵药材配制的天麻酒、杜仲酒等。黔酒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十分显著。不管酿酒工艺和酒型、品种,还是酒礼、酒规和饮酒方式,都和贵州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兄弟民族风格关联,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酒为媒介联系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这里的人们不仅能酿造佳酿名醅,而且讲究饮酒之道,注意饮酒之德。

白酒酿酒设备的技术特点


白酒多以含淀粉物质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碗豆等,其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首先是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称为糖化过程;第2步由酵母菌再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白酒中的香味浓,主要是在发酵过程中还产生较多的酯类、酯类、挥发性游离酸、乙醛和糠醛等,这些过程中白酒的酿酒设备的功劳不可忽视。
免蒸煮生料酿酒技术及小型酿酒设备打破了传统酿酒方式,发酵无须蒸煮,燃料节省40%以上,大米、玉米等出酒率较传统工艺均提高35%-55%不等。酒质醇厚,散发淡淡粮香,绵甜爽口,余味悠长,无邪杂味,焦湖味,暴辣味,有后劲,不上头,全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白酒标准。设备一人即可操作。
免蒸煮生料酿酒生产只用玉米、高梁或大米,从而克服了传统酿酒所具有的糠杂味。发酵后能保持原料的原色原状,同时酿酒过程也是饲料的糖化反应过程,生成大量的菌体蛋白质(蛋白质含量34.6%)和多种营养元素,又具有微甜悠香气味,家畜家禽非常喜食,吃饱就睡,更利快速生长和上膘,所以新工艺酿酒后的酒糟,可直接或做成颗粒饲料喂猪、鸡、鸭、兔、鱼等,良性循环,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酿酒技术-芝麻香白酒的工艺特点


芝麻香白酒的工艺特点芝麻香白酒生产工艺要点基本可归结为“清蒸续米查,泥底砖窖,大麸结合,多微共酵,四高一多一长(高氮配料、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流酒、加曲量多、储存期长)、精心勾调”。1.清蒸续米查,泥底砖窖所谓清蒸,主要就是为了防止粮香气物质对芝麻香主体香气的干扰,驱除粮食中的邪杂味应为其次,续米查更有利于酒醅的发酵和香味成分的积累。适当的己酸乙酯含量对芝麻香的放香具有较好的烘托效果,同时对酒体的细腻感和适口性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用泥底。为增加优雅净爽感并突出产品的淡雅风格而不要用全泥窖。至于是用砖窖、石窖还是瓷砖窖,则没有必要一概而论。2.大麸结合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指出:“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各种麸曲香型酒,至今,其风味质量和同香型大曲酒相比总是略逊一筹,这是微生物所造成的结果,唯芝麻香型却是以麸曲酒母者超过了大曲,这不能不说是以纯种培养有益微生物生产优质白酒的一大突破”。实践证明,纯粹的大曲是难以生产出风格突出的芝麻香型白酒的;使用纯麸曲,其香气的典型性突出,但口感的丰满、细腻感不足、口味寡淡。“大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早前,不同酒厂分别采取不同的糖化发酵剂生产芝麻香型白酒,但后都走向了“大麸结合”。充分验证了芝麻香的特征成分来自于麸曲中的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代谢产物,同时也说明芝麻香型对环境的依存度相对较低。实践表明,在不同的区域基本上都可以生产出优质的芝麻香。3.高温堆积与高温发酵高温堆积与高温发酵,是形成焦香与焙烤香不可或缺的工艺。有人认为,这两个温度越高越好;实则不然,过高的温度不但会使酒的苦味加重,还会增加杂味。堆积温度低于40℃生成的乙酸乙酯较多,出现所谓的“老白干味”。如何合理恰当地控制两个温度,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实行控制,同样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与探索的课题。芝麻香的高温堆积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加入的微生物有一个微氧的环境,而不需要通过堆积再来网络环境中的微生物,在此条件下通过代谢的作用产生大量芝麻香的香气物质及前体物质,同时通过高温堆积来调整微生物的区系分布,这是一个发酵过程而非二次制曲的过程。堆积温度的提高需要微氧,把酒醅放在透气的篦子上堆积,高度不要太高,能提高堆积温度。4.发酵期的问题芝麻香型酒典型特征香气成分,是高温细菌对蛋白质等发酵的产物,当然后发酵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发酵期,然而过长的发酵期,不但无益,在影响芝麻香的典型香气特征和出酒率的同时,还可能会破坏其淡雅的风格特征。5.水分固态发酵基质含水量与水分活度有关,维持发酵过程中一定的含水量,是实现固态发酵过程的关键。水分活度既影响到微生物生长状态,也影响到底物的物理状态、营养物质的扩散及利用、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及传热、传质过程。芝麻香型酒有别于浓香型酒,是一个低水分的发酵过程,在堆积与入窖发酵两个不同状态下,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堆积要在有一定氧的环境条件下,水分不但直接影响着水分活度,而且影响着氧的吸收与传递,进而影响到堆积时各种微生物之间生态分布及代谢产物的不同。6.出酒率有实验表明,添加8%左右小米,可提高芝麻香白酒的出酒率,对风格质量无明显影响。 (来源:今日头条张思漫BAOBAO)

曹操首创我国历史上较早的酿酒方法


曹操的家乡古代亳州,酿酒历史非常悠久。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亳州的尉迟寺史前遗址中发现了20多个类型的酒具,这些器皿被放置在大汶口时期的红烧土排房中。这个发现将酿酒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证明酿酒的历史可以推至5000年前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古亳地区到了汉代酿酒业应是十分发达的,“九酝春酒”即是代表。
据《齐民要术》记载: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曾将家乡产的“九酝春酒”晋献给献帝刘协,并上表说明九酝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曹操的《上九酝酒法奏》不仅总结了“九酝春酒”的酿造工艺,而且还亲自酿制美酒,并提出了具体改进的办法。这样看来,说他是一位酿酒师和酿酒研究者绝不为过。这也是历史上关于酿酒方法的较早的文字记载。
“九酝春酒”即是今天的“古井贡酒”的前身和源头。虽然“九酝春酒”与“古井贡酒”的工艺有着不少区别,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亳州在一千八百年前就能生产出像“九酝春洒”这样的好酒,并且给后世留下了酿酒的先进技术和传统,对亳州后来酿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古井人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了后来独到的“老五甑”工艺,酿出了今天“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古井贡酒。

秦汉时期的酒具


秦汉时代,上至皇室贵族,下到达官显宦,无不嗜酒成性,豪饮成风,民间饮酒也日渐普遍。所以对饮酒之器也十分讲究。《盐铁论·散不足》载:“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纶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当时不仅富贵人家用金酒壶、玉酒杯、漆酒壶、漆酒杯。就是在城市里的酒肆中,其酒具也颇为讲究。如《汉乐府·羽林郎》曾这样描写:“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汉人所用的酒具主要有瓮、缸、壶、卮、樽、杯、勺等。河南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了大批陶瓮,其外壁都写有各种酒名,或刻有贮酒的石数,内壁附有酒液散发后遗存下的黄色残渣。可见这种陶瓮是贮酒的器具。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夫妇墓中也出土了贮酒所用的33个大陶缸。有些陶缸上“稻酒十一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等字迹还分明可见。壶为盛酒的器具,如《初学记》云:“食中有客,提壶行酤。”初始于战国时期的“卮”,汉代应用也十分广泛。《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载“鸿门宴”中就多次提到这种酒器。樽,是汉代较为常见的盛酒器。汉樽多作圆筒形,有的似鼎,但三足矮小,腹部两侧有两只环耳,用以提携。两汉时期,用樽盛酒非常流行。饮宴之时用盘承樽置于席间,以便宾客用勺舀酒。汉诗中经常提到樽,如“堂上置樽酒”(《相逢行》)。《陇西行》也说:“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渠于),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意思是说,把客人请到北屋,坐在毡毯上,然后摆设酒席,先在席间放置两个樽,一樽盛清酒,一樽盛白酒,樽上放勺,供舀酒之用。秦汉时期,酒具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青铜器已逐渐被漆器所取代,而壶、卮、杯、勺等基本上都是漆器。直到南北朝时期,漆器酒具才开始衰落。这一点从考古资料中也可以得到证实。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墓,出土了许多漆器饮食具,仅饮酒用的耳杯就有23件.而青铜器已非常稀少了,只有一件青铜鼎。在近年来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临沂金雀山汉墓、扬州西郊汉墓等文化遇址中,出土的饮食器已全部是漆器了。这时的漆器酒具大多数都是器外涂黑漆,上面用朱漆绘有装饰纹样,器物内壁涂朱色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