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我国的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狂烈的饮酒之风》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酒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的人们,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民众饮酒都十分广泛,他们与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酒文化在酒政、酒令、酒宴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国数千年酒文化,也许没有一个时代像魏晋时期般经历如此狂烈的饮酒之风。频繁的政治变故,社会的动荡不安,上自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穷苦人家,都在悲观堕落的世态格局中,纵情醉意人生。酗酒,成为该时期可怕的社会现象,醉死酒场者不乏其人。

一边是不得志者醉死酒场、悲观沉沦,另一边是文人骚客们寄情山水、纵情美酒吟诗话人生、挥墨写风流。孔融声色并茂大谈酒的益处;竹林七贤中的醉鬼刘伶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可叹刘伶最终醉死酒场,留给人们无限惋叹;魏晋时期的著名隐士陶渊明对酒也偏爱有加,在他存世的146首诗歌中,涉及酒的诗歌就有56篇,其中以《饮酒》为题的诗就有20首。

尽管在魏晋时期酿出的酒,酒度通常仍然不高,但仍有少数酒匠酿出了酒精含量颇高的千日酒;还有酒匠酿出了千里酒,后劲十足,这说明当时所酿之酒有了很大程度的品质提升。因此,魏晋时期酒度数的提高是重要的业界标志。

这一时期生产出了许多著名的酒产品,如:九酝酒、河东酒、桑落酒、白堕酒、酃酒、苍梧酒、菊花酒、黄花酒、屠苏酒。这些酒经过数千年承继,如今仍有面市,它们大都沿用了当时的古法秘方,保持了酒在工艺上的传统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酒开始有合法的地位,酒禁解除,允许民间自由酿酒,酒业市场兴盛发达,民间饮酒之风狂烈。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文化在我国酒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我国传统民谣中的饮酒文化


饮酒的民谣不少,大多是劝酒令。透过这些劝酒令,可以反映社情民意,更可以瞥见国人的千古饮酒文化。

劝酒令中雅一点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舍命陪君子;俗一点的如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民谣反映社情民意。这些年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调与国际接轨,强行劝酒,硬要把人灌醉的劝酒令少了,反映世风民情的民谣多了起来。比如,喝酒像喝汤,此人在经商。有的商家练就善喝豪饮的本领,在与客户觥筹交错时乘着酒兴把生意搞定;喝酒不受伤,老弟在镇乡。基层干部迎来送往,陪吃陪喝,强颜欢笑,心头烦躁,久经(酒精)考验,实属无奈;工作就是开会,开会就要喝醉,喝醉就要乱睡。说明美酒也是把双刃剑,既能助兴,也能乱性。有道是:喝酒不醉是英豪,见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此诗巧妙地将酒色财气四字嵌入诗中,颇像劝世文。

民谣,是民俗文学的分支,其历史悠远,多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民谣,流传的快,传播的广。很多流传至今的民谣我们无法确定其作者是谁,但丰富且朗朗上口的内容却能将文化更长久的传承。

漫谈中国酒文化的南北差异


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域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非常之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生活习惯上,还体现在风俗特征、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原因,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以地域为界,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差异和特点。以酒文化为例,南北差异明显。

南方酒文化的多样性远较北方丰富,就像他们的语言一样。即使相差百里,风格也全然不同。

长沙,这个属于南方却偏向内陆,不算富裕却地杰人灵的城市,相比于东南沿海,少了几许柔和,多了几分慓悍。

与长沙人饮酒,红河已经不再是首选。他们喝白酒,但不像北方那样一倒满杯。

他们似乎介于沿海与内陆、南方与中原、富裕与贫困中间,是一种过渡,有热情但不过分,有酒量但不轻狂。

席间会有爽朗的笑声,让客人感到亲切,会有花絮,让人快乐。而同是湖南,张家界人则粗犷豪放,他们的劝酒和喝酒的方式,已同北方人无异。

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深远、习俗复杂、讲究非常多。他们的热情既表现在他们周到的接待和热情言语中,更表现在他们敬酒的方式上。

每一个人,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干事,端一个酒瓶和一个小酒杯,走到你面前,让你连喝三杯,而他们自己却一滴不沾。据他们称,这是改良后的规矩,以前,他们是让客人连喝七杯的,就是再有酒量的人也扛不住这样的喝法。

如果他们喝酒,也不是同等的,客人总是要比主人多喝好几杯。

再就是北方的代表,东北,主人敬酒,必先自干,正所谓先干为敬。通常一句我全干,你随意,举起酒杯,像喝水一样把一杯或半杯白酒一饮而尽。

东北人用的杯子,是能装二两到三两的杯子,小酒盅装不下东北人的豪气。

东北人喝酒的特点是热情、大气、善劝,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让桌上的人们互相都能冠冕堂皇地对喝一次。

十几个人的酒局,也会保证每两个人,连陌生的不太熟悉的人都能互相敬一次,这样一算,要喝的酒就十分可观了。有些贪杯者,喝到兴起,别人不敬也自己喝,让人看了只有害怕的份儿。

东北人能喝酒、爱喝酒,所以也喜欢创造喝酒的机会。人们打电话,常常嘴里便说:哪天咱们几个聚一下,或是哪天我请你吃饭,可能有一些是客套话,但也有很多是真心话。

常常有人喝酒到深夜,桌上摆满酒瓶,烟雾缭绕,那阵势是足以让南方人惊讶。

只要有两个人以上,就能喝个昏天黑地。特别正式的场合,通常不会太过造次,五六个人,七八个人的哥们聚会,是最具杀伤力的。

如果其中有两个以上的高手,那很可能一喝不可收拾,先白后啤,或有的人一白到底,喝什么酒无所谓,关键是必须得喝。这时候,酒量浅者通常只能当观众,而喝一个通宵者亦不少见。

东北人为酒赋予了特别的含义,从酒品可见人品,酒能喝多大,官就能当多大。

这些话也许有一点夸张,但在东北,不能喝酒,是绝对吃不开的。

在东北人看来,不喝酒等于看不起人,等于不可交,喝不到一块,就处不到一块。

喝酒能喝出朋友满天下,不喝酒就把自己扔到了孤家寡人的境地。如果身体没有大的毛病,自己却仍坚持没酒不沾,那就别想交什么朋友,别想在社会上混了。

大概东北的严寒太重,只有烈酒才能屈走寒冷,让人心生温暖之意。又因为一年之中忙碌的季节太短,大多数时候,比如漫长的冬天和盛夏时节,都无事可做,喝酒就成了解闷的好东西。

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思想开放、忙于事业的南方人较少受到酒精的麻醉,也不愿在酒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南北方人对酒的态度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域对生活内涵的不同解读。

而东北人太直接太可怕的喝酒方式,离开黑土地之后,就不太受到认可。

比如在北京,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同坐一桌,肯定不会采取东北人的喝法,甚至,酒喝不喝还不一定。

切不要以为南方人在酒桌上的腼腆是因为他们不精于此道,他们不是不能喝酒,只是不想喝酒。

不管是广东人,还是湖南人,善饮者决不在少数。如果与南方人多接触,会发现他们之中亦是暗藏高手。

而东北人,只是表达的方式太直接,太霸道,从气势上压倒对手,所以东北人赢在气势而非酒量。

可以说,东北喜欢喝酒的人比南方多,但不意味着东北人个个能喝。

无论是南方温婉的还是北方豪迈的酒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更加展现出了酒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特点。

民国时期的中国酒


迄今为止,很少有资料尝试论述清代后的中国传统白酒文化。学术界主流倾向于通过历史文献及文物记录寻找酒文化依据,论述大都停留在酒礼、酒俗、酒令酒传说等方面。由于中国的酒礼酒俗经过数千年传承,到了清代已经趋于成熟。因此,许多酒文化研究成果大都到了明清时期便戛然而止。在本系列文章中,您将遵循史料与实物,领略到中国近现代酒文化的历史与魅力。

在中国酒文化史中,近现代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酒史充满求索、苦难、奋斗与革新,对每位国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与古代酒文化相比,不仅与我们更加息息相关,更加是我们文化记忆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从本期开始,我将在一些史料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多年收藏的陈年白酒、酒标、酒文书等器物来呈现民国、新中国成立前后、文革时期、直至八九十年代的酒文化。

民国时期的酒产区

民国时期中国的主要酒种以黄酒、白酒、露酒、药酒等酒种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位列奖牌总数第一位,其次是浙江、广东。这种名酒分布格局还基本延续了清代名酒中心的地位,可以说民国时候的江浙地区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川贵地区,是中国酒业的核心区域。民国时期,我国白酒的酿造技艺已然成熟,全国各地涌现出各大名酒的产地,而不少仿名酒口感的工艺也随之传播汾酒此时在全国多处均有酿制,便是最好例证。当时白酒著名产区主要有汾阳地区、凤翔地区、洋河地区、泸州地区以及茅台地区。此外,还有牛庄地区、天津地区以及山东地区。

南北差异里的酒种差别

彼时,高粱被普遍认为是酿酒的上佳选择,由于酿酒粮食与食用粮食没有过大冲突,政府也便逐渐放宽限制,开始鼓励和支持酿酒业的发展。此时中国白酒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南北方分支:白酒产量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北方流行高粱酿制的烧酒,南方流行稻谷酿的黄酒。

前店后坊的特色作坊

该时期的酒坊都是私人作坊,俗称烧锅、烧房、糟户;这些作坊生产规模小、自产自销、通常是前店后坊;为方便交通,它们往往位于交通要道和商业繁荣的地方。许多名酒的老窖池如今都还保留了这种坐落格局和特色。如泸州老窖的清代作坊大多位于泸州城临长沱两江的岸道、五粮液的多个老糟坊也均位于水陆交通辐辏之地。

争奇斗艳的特色美酒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各烧坊都争取酿出各具特色的美酒,因此酒种较多。白酒在当时与露酒、药酒、黄酒几乎是并驾齐驱、不分伯仲的。从民国时期国内酒坊参加的各种博览会上获奖的名单来看,白酒的获奖数量仅占所有获奖酒的总数20%不到。整个民国时期有关白酒的主流观念是酿酒耗费粮食,因此在酿酒原料的选择上,通常选择高粱、谷子等杂粮。白酒的品名除汾酒、回沙茅酒、白燃酒还具有一定的识别性以外,其他的统一以烧酒、高粱烧、白酒、糟烧等冠名。

相比白酒名称的单一,非白酒酒种的种类和名称则是异彩纷呈:白玫瑰酒、甘露酒、紫美露酒、济美露酒、竹丝汁酒、金波酒、卫生蜜酒、豆蔻露酒、荔枝酒、葵花酒、首乌元参半夏野白术天门冬五加皮酒、舒气佛手酒、虎骨木瓜酒、铁精牛肉酒、百岁酒、碧绿酒。在获奖的一百余种酒中,这些黄酒、露酒和药酒品类,名称各异。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之前,许多烧酒坊不太重视瓶器瓶型。如茅台酒,在清代使用的酒瓶体积大、质量差且携带极不方便。到了民国时期,为了适应外运需要,才试制了一种圆柱形小口短颈的黄色陶制酒瓶,而这种酒瓶则一直沿用到建国后茅台酒厂成立。

霞多丽之风尚 吹在今天向何方?


霞多丽(Chardonnay)是全球最流行的葡萄品种之一,在各大产区均有成规模的栽培,在有些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也不见退潮趋势。

在老家勃艮第,霞多丽挤占着黑皮诺(PinotNoir)的空间;在德国,雷司令(Riesling)也有退让之姿;在新西兰,长相思(SauvignonBlanc)也要让之三分。虽然过于饱满的霞多丽葡萄酒曾遭人厌烦,但酒商适应市场的动作却非更换品种,而是选择为霞多丽葡萄酒减重。

1.橡木桶:浓妆艳抹,还是淡染素点?

霞多丽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中性品种,不与多种工艺化的风格冲突,也能很好地与橡木风味融合,是白葡萄酒产业里的好种子。在霞多丽葡萄酒还没有连年保持成熟稳定性能力的时候,经橡木桶熟成的霞多丽葡萄酒是非常受到鼓励和认可的。这种葡萄酒通常酒体饱满,带有烤面包、焦糖和香草的风味。

发现了霞多丽这种容易塑造的性情之后,大用橡木桶便成为了一种流行风尚,许多酿酒师结合产区特色酿造出了非常诱人的葡萄酒。然而,也有一些应通过保留其本身灵动之姿才能更好展现魅力的葡萄酒,结果因经受过重的橡木桶影响显得不伦不类。

2.ABC:严肃反思,还是矫枉过正?

大用橡木桶的风尚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的新世界国家尤为盛行,急于满足市场的结果便是同类的霞多丽葡萄酒充斥市场,质量却参差不齐。上世纪90年代时,ABC成为业内的亚词汇,全称为AnythingButChardonnay(除了霞多丽,什么都行)。形如失宠的霞多丽大有不值一提的极端劣势。当然,向来爽脆的勃艮第夏布利(Chablis)此时以一股清流之角色成为了幸免于难的受益者。

3.新世界再造:步历史后尘,还是继往开来?

新世界之内,既有美国、澳大利亚这样的先行者,也有南非、中国这样的后来者。即便是在美国,加州以外的许多霞多丽葡萄酒就和后来的新世界产区一样直接走了高酸、少橡木桶的轻盈路线。然而,这样的路线选择只是简单的顺势逆反吗?其实,对于葡萄酒这样的生活类的有机物质,已经有不少大贤一直呼吁应保持其自然属性,因为过重的现代手段很有可能破坏葡萄酒长期的储存持续性和风格发展的完整性。

清朝时期酒器文化


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型和装饰之美都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古代朝代的不断变更,酒文化的传承发展,酒器也跟着不断更新,因此每个朝代的酒器都有不同的特点,清代是中过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酒器有哪些特点?

质地特点

清代的瓷、金、银和玉等质地的酒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多仿古器。如清宫御用的双耳玉杯、龙纹玉觥、珐琅彩带托爵杯、铜彩兽耳尊、各类瓷尊、双贯耳瓷壶和天蓝釉双龙耳大瓶等,皆为清代仿古酒器。清代仿古酒器盛行,可能与康、雍、乾等三位皇帝嗜酒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独特材料或独特造型的酒器,虽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金、银、象牙、玉石、景泰蓝等材料制成的酒器。明清时期以至解放后,锡制温酒器广为使用。主要为温酒器。

酒器文化

明清时期,虽然外倭不断袭扰,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酒文化仍在继续发展,作为酒文化载体的酒器亦以其固有的强势,向世人展示着它不朽的艺术内蕴和辉煌成就,也许这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之魅力所在。

名品介绍

清乾隆铜兽面纹爵

远古的时候,酒刚被发明出来,那时候还没有杯壶等饮酒器具,人们都用双手掬饮。饮酒有了专门的器具,是酒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汉书》的记载:舜祀宗庙,用玉斝。所谓的玉斝,大概就是后来说的专门的酒器。

酒器就其用途来说,可以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类。饮酒就须酒器,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深植于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心中。所谓白居易说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指酒器,也是指人心。

清乾隆青山石雕兽出戟角光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觚为饮酒器,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商代觚与爵是最基本的酒器组合。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觚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孔子认为于礼不合,因此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

爵是饮酒用的酒杯。但这种怪怪的酒杯并不实用,故到春秋战国时期就基本上消失了。但是,青铜爵是商西周时期高级贵族使用的酒杯,中国表示贵族等级的爵位就是由青铜爵而来。也因为爵是最高等的酒杯,王能够赏赐一件青铜爵,对于贵族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酒器不仅是酒的载体,也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是世界上酒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陶瓷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古代,酒器是一个造型独特的艺术门类,酒器是酒文化研究、发掘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喝酒需先过“三关” 盘点我国广西饮酒文化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又是我国酒文化得以完整传承的所在地,少数民族的许多饮酒文化、风貌是我国传统酒文化最原始的部分。

瑶族三关酒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广西红水河两岸。广西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三关酒是表示十分尊敬的礼节。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宴饮。

瑶族在接待客人光临前,就把一只灌满酒的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等待客人将近大门时,立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要求客人喝进门酒,客人应毫不迟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日,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贵客光临。进门酒之后,还将在前往主人家中的路上设两关,饮过之后主人全家便都要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朴实的民风,独特的民族风情,让你流连忘返,喝下的酒都是甜的。喝了不上头的酒,瑶族是至今还仍然保留独特风俗的少数民族之一,尝一尝瑶族的美酒,感受下瑶族的独特风情无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传说此习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育之恩,率家人采药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就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客之情真挚。

广西酒文化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朝时期,广西的酿酒业就已经兴盛起来,首先在苍梧地区形成酿造规模。苍梧,郡名,在今梧州地域。汉朝的苍梧出产上等美酒,名曰苍梧缥清酒,又回苍梧清。汉人刘熙《释名释饮食》记载:酒言宜成醪、苍梧清之属也。宜成醪,指湖北宜城出产的酒。汉代的酒类产品以宜城和苍梧所产最为知名,论其品位、质感均在各地酒品之上。苍梧酒和宜城酒均为米酒,采用传统发酵方法酿造。按汉代酿酒,有清、浊之分。浊酒或称为醪,又称白酒,是一种比较浑浊的米酒,制造特色是用曲量较少,酝造期较短,成酒后醪液浓稠、色泽深重,但酒精含量不高。清酒的用曲量较多,酝造期也较长,还须经过过滤、压榨等工序进行特殊处理,因而酿成后,酒液比较清澈,酒度也较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酿制的米酒都按清、浊来分类。汉朝时,宜城酒是浊酒类的杰出代表,而苍梧酒则达到了当时清酒类的最高水平。为此,苍梧清酒在汉酒中出类拔苹,声名大噪,就连当时的皇家酒品都为之逊色。桓谭《新论》就说:玄酒不如苍梧之醇。玄酒,朝廷为国把大典而特酿的礼仪酒,具有极高的规格,在汉代人看来,皇家宝酒的品质滋味也要排在苍梧酒之下。仅此一点即可得知,汉代的广西酒业已经生产出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的酒类产品,这种酒就是苍梧清酒。

魏晋时期,苍梧酒业继续保持着强劲走势,其酒类产品行销于很多地区,让天下酒人为之传觞,史家美誉则接踵而来。《御定历代赋汇》卷一OO引曹植《酒赋》这样描述当时酒事风貌: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缥清。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或云沸川涌,或素蚁浮萍。尔乃王孙公子,游侠翱翔,将承欢以接意,会陵云之采堂。可见苍梧酒已步入上流社会的生活圈内,成为官场及士人交往场合的饮用佳品。《历代赋汇补逸》卷一三引傅玄《酒赋》云:课长兴与中山,比苍梧与宜城。这里,傅去提到晋代流行的四种名酝,苍梧酒就位列其一。晋朝时,苍梧酒的品种逐渐增多,除清酒之外,又出现了九酝酒和竹叶酒。《渊鉴类函》卷三九三引张华《轻薄篇》中有苍梧竹叶清的记载。当时的竹叶酒为一种淡绿色的清酒,以色泽得名。又《历代赋汇》逸句卷一引傅玄《七谟》云:乃有苍梧之九酝。九酝是一种酿酒法,通过多次投料、长时间酝酿来获得高酒度的醇酒,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酒常以九酝为名,借以突出其独到的工艺特色。晋朝时苍梧出产了九酝酒,说明当地的酿酒技术又有新的发展。九酝酒的出现把苍梧酿酒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到南朝时期,苍梧地区的酿酒还维持着一定程度的知名规模,所酿酒品凭借前代遗芳,依旧博得外界好评。《古俪府》卷一二粱昭明太子《七契》就说:古圣所珍,其酒则苍梧九酝,中山千日。陈朝诗人张正见在《置酒高台上卜诗中还吟唱着浮蚁擅苍梧的语句。于此可见,苍梧酒作为古代广西酒业的象征产品,已维系了千年之久。

由于史料缺载,隋唐时期的广西酒业显得十分寂静。前代知名的苍梧酒也已消沉。然而到了宋朝,广西酿酒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宋朝是我国酿酒业的发达时期,然而朝廷为了保障酒税的巨额财政收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榷酒垄断,限制民间酿酒业的自由发展,而唯独对岭南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广西也正好划在这一优惠区内。为此,宋朝的广西酿酒业未受束缚,官营的酒业与民营的酒业齐头并进,生产日趋高涨,以至官酒公厨与民间酒坊中都有优质产品推向市面。有宋一代,桂林瑞露酒、横宾古辣泉酒、昭州曼阳罗酒,以及通行粤西的老酒和蛇酒都见载于史册,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诸多名酒把宋代的广西酒业点缀得五彩斑斓,令人百般神往。

宋代的广西帅府设在桂林,瑞露酒是帅府公厨酿制的美酒,属于公厨官酿,一般不作为商品酒使用,但其酒名酝色仍然传流全国,为世人所知。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记载:广右无酒禁,公私皆有美酝,以帅司瑞露为冠,风味蕴藉,似备道全,美之君子,声震湖广。范成大在桂林时,曾对瑞露酒备加称赞,他在《桂海虞衡志志酒》中说:及来桂林,而饮瑞露,乃尽酒之妙,声震湖广,则虽金澜之胜,未必能颌顿也。金澜,指金朝的宫廷名酒。范成大曾北上使金,有幸品尝金朝的名酝金澜酒,当时为之叫绝;后又任职广西,再饮瑞露酒,大有超越以往之感。瑞露酒之美妙,于此可想而知。瑞露酒的酿造,有赖于桂林井泉水质的优良,《桂海虞衡志志酒》记载:瑞露,帅司公厨酒也。经抚所前,有井清烈,汲以酿,遂有名。今南库中自出一泉,近年只用库共,酒仍佳。由于桂林水好,宜于酿酒,所以除帅司之外,州城内外亦产好酒,邹浩曾写诗称颂,其《道乡集》卷五《饮桂州酒示柄》有云:好酒如好人,虽久略不变。炎凉互推移,气味愈可见。于此可知,酒品能够长期存放,并且酒味愈陈愈佳,是宋代桂林酒的特色之一。凡是到达桂林的人,都会对这里的酒类产品投以欣羡的目光,如南宋人赵希迈写诗歌咏桂林风物,就着笔于当地佳酿。《东欧诗存》卷八引其《岁杪》诗云:岁杪携家客桂林,乡山万里楚云深。瓮留腊水供春酿,梅着寒花伴晚吟。

古辣泉酒产于宾、横二州之间。宾州,今宾阳县;横州,今横县。二州接壤处,有古辣泉,用于酿酒,风味殊特。《岭外代答》卷六记载:宾、横之间,有古辣墟,山出藤药,而水亦宜酿,故酒色微红,虽以行烈日中数日,其色味宛然。《桂海虞衡志志酒》亦载:古辣本宾、横间墟名,以墟中泉酿酒,既熟,不煮,理之地中,日足取出。古辣美酒,不但以泉水优良而著名,同时还采用了当地独特的埋酵工艺,故而其酒卓有特色。这种酿酒方法,一直沿续到清代,成为当地人民造酒的传统模式。清人陆祚蕃《粤西偶记》记载:古辣泉在永淳之墟,取以酿酒,既熟不煮,理之土中,日足取出,色浅红,味甘不易败。从来至清,古辣泉酒长年酝造,世代不绝,并以其独特的风味感染人间,成为古代广西流传最久、生命力最强的一种名酒。

昭州(治所在今广西平乐县)在宋代时成为广西的一个重要产酒区,其生产能力逐年递增,当时沿平乐溪两岸,酿酒作坊栉次鳞比,从业者甚多。梅挚曾于北宋景伯年间知昭州,他曾写诗描述这里的酒业风貌,其《梅谏议集昭潭十爱》有云:我爱昭州酒,千家不禁烧。漂醪一爵举,瘴雾四时消。红叶和云踏,青帘傍水招。化醴民自醉,鼓腹日歌尧。可见阳州一带,酿酒业供销两旺,场面十分壮观。由于酒业发达,昭州出产了一些极富地方风韵的特色酒,其中便有曼陀罗酒,这种酒以曼阳罗花做配料,含有较强的麻醉成分。按曼阳罗属茄科之草木,秋时开花,呈长筒状,有白色白蕊,花中含有麻醉物质。相传华论发明麻沸散,即以此花为主药。《岭外代答》卷六记载说:昭州酒颇能醉人,闻其造酒时,采曼陀罗花,置之瓮中,使酒收其毒气。由于这种酒中同时含有酒精加麻醉剂两种成份,能够使人过饮即醉,所以很多人把曼陀罗花酒当作麻醉剂使用。历史上传说的蒙汗酒实际就是这种曼阳罗酒。从北宋时起,昭州曼阳罗酒开始流传到附近各省,被人们用于特殊场合。《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九所引《涑水纪闻》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使。五溪蛮反,把以金帛官爵诱出之,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在宋代的广西酒品中,昭州曼阳罗酒最富有传奇色彩,以至于后代小说家将其渲染为迷药一类的蒙汗酒,让人见而知畏。

我国古代酒杯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杯的材质从最初的陶制到后来的瓷制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些酒杯也同时在酒文化的发展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酒杯是陶制酒杯。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考古发掘了众多的形制不同的陶土烧制的酒杯。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陶质酒器有268件之多,占出土器物的26。4%。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商代时期

至商代时,由于酿酒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已能用各种粮食制出不同品种的酒来,加之青铜文化相对发达,祭祀盛行,青铜酒杯应运而生。而且生产数量之多,品种之全,纹饰之美,制作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奴隶主阶级举行祭祀宴饮的礼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一种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长勺氏、尾勺氏等专门以制作酒杯为业的氏族。

酒杯的种类也发展到盛酒、温酒、饮酒、贮酒等各种类别。这些酒杯形制端庄厚重,式样沉雄敦实,古朴美观。器身多以饕餮纹、夔龙纹、鸟兽纹、蝉纹装饰,造型神秘狞厉,显示出奴隶主贵族的尊严和不可侵犯。其中模拟自然界动物的立体形状造成的酒杯,又表现出奴隶主阶级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吉祥的渴盼,以及祈求神灵凶物保护的心情,如虎形酒杯、羊形酒杯、牛形酒杯、象形酒杯等。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青铜酒杯逐步向古朴、鲜明的漆器酒杯发展过渡,形制有樽、杯、壶、缶、舟等各式酒杯。至汉代时,漆制的酒杯已十分精致。漆制酒杯,其形制基本上继承了青铜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饮酒器具。饮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常见的。

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座秦墓中,出土了漆耳杯114件,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也出土了耳杯90件。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放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杯变得较为瘦长。

隋唐时期

隋唐时代,随着瓷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瓷制酒杯逐步取代了其他质地的酒杯,成为最普及、日常应用最为广泛的饮酒器具。

虽然古代的酒器文化距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但是蕴藏在古代酒器文化中的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后人去传承与思考的,现代酒器制作采用传承古代酒文化韵味的设计方法,也未尝不可。

你了解明清时期的白酒吗?


据《道生八陆》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明代约有近百种酒。其中《道生八陆》中的酒名有:桃源酒、香言酒、碧香酒、脑酒、建昌红酒、五香烧酒、山芋酒、萄萄酒、黄精酒、白术酒、地黄酒、莒蒲酒、羊羔酒、天门冬酒、松花酒、菊花酒、五加皮、三骰酒等。而《本草纲目》更是载有六十九种配制药酒。

咱们重点聊一下大名鼎鼎的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是一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配制的传统药酒。一般以白酒或高粱酒为基,加入五加皮、人参、肉桂等中药材浸泡而成,具有行气活血、驱风祛湿、舒筋活络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五加皮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民间更盛誉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

关于五加皮酒是如何在民间广泛流的还有一段传说。据传,乾隆皇帝南巡时,随行的黄太医据《本草纲目》药方重新精心调制五加皮酒治愈了皇子永琰(后登基为嘉庆帝)的风邪湿毒病症,于是乾隆将五加皮酒封为宫廷御酒。后来黄太医因厌倦宫廷斗争,隐姓埋名来到广州西关,于1795年间开设了药铺,将宫廷御用五加皮酒带到寻常百姓家。

清朝酒的种类空前发展,蒸馏白酒的品种更加丰富。据清京道人所著的《听雨轩笔记》云:酒之种类,难以枚举。可见,清朝的酒名,多的难以统计。

但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险园食单》列举了清朝有名的酒名,给了后来的我们认识和学习的来源。其所载酒名有:金坛于酒、德奶虑酒、四川郎筒酒、绍兴酒、潮州浔酒、溧阳乌饭酒、苏州陈三白酒、金华酒、山西汾酒、山东膏梁娆、苏州女贞、福贞、无燥、宣州豆酒、通州枣儿红、扬州木瓜等。

其中的山西汾酒即为现在赫赫有名的四大名酒之一的清香型汾酒。而关于木瓜酒,我们最常听到的要属虎骨木瓜酒了。

虎骨酒,我们之前提到过,它有壮筋骨,强腰脚,祛风寒之功效。而木瓜酒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四肢麻木,关节不利。聪明如先人,将两种药酒的优点与共性结合起来,形成主治风寒湿邪侵入经络的虎骨木瓜酒,这一药酒的功效在今天也被广泛称颂。

通过宋代的酒名与明清时期的酒名形成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宋代酒名在精神层面更高于明清时期,而明清时期的酒名在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上更胜于宋代。这或许正体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宋朝与贾人几遍天下的明清的不同追求。

我国枸杞酒的酿造历史


枸杞酒具有滋补虚弱、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止泪、健腰脚等功能,常饮筋骨强健,延年益寿,根据殷商甲骨文关于枸杞的记载以及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酒具、酒器推断,中国酿造枸杞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超过4000年的历史。

枸杞种植历史与酒字密不可分,酒字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出现的很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陕西岐山县等地陆续出土了大批先周及西周早期的甲骨卜辞,这些卜辞与殷商甲骨卜辞在时代上一脉相承,在内容上基本相同。特别是西周甲骨卜辞的一些内容与《诗经》的一些内容能够完全互证。《诗经》中对于枸杞的歌咏很多,经常把枸杞与贤惠的君子和忠贞的爱情等精神向往紧密联系,任意比兴,纵情歌咏,甚至将沾满露水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与神圣的宗庙祭祀、喝不醉不归的盛大宴饮联系在-起大唱赞歌,使人感到枸杞与酒成了红红火火的激情象征,盛大宴饮的礼仪高潮,神圣祭祀的灵魂导引。这说明在西周时代枸杞就已走红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唱红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此上溯殷商甲骨卜辞中出现枸杞的记载不但事出必然,而且开辟了《诗经》歌咏枸杞的先河。

从古文献记载看,杞树与枸树是两个不同树种,《诗经小雅》南山有杞、南山有枸就是明证。古人将枸树鲜果封入大缸自然发酵,酿成酒后,芳香四溢,甘美味醇,称为枸酱酒,在西汉时就已名扬海内,为皇家贡品,人们将枸酱酒称为原始茅台;杞果从夏商以来就成为人们食用的珍品果实与佳酿美酒原料。汉代已将酿造美酒的枸树与杞树比美,称杞树为枸杞,其意就是盛赞枸树酿造的枸酱酒同杞树酿造的美酒一样甘美异常。

杞树果实的采摘食用以及作为贵重礼品赏赐于人,早见于甲骨卜辞的记载。据考古发掘,河南伊川大莘遗址出土了距今8600年至8800年红陶三足钵,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用饮酒器具。我国的磁山文化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左右的杯、壶等陶器或青铜酒器。以上说明我国酿酒在夏朝或夏朝以前就已开始。枸杞作为天然酿酒的原料树种,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多有记载,这既是枸杞种植于夏商时期的第一手证据,也是枸杞作为夏商酿酒原料的直接证据。殷商甲骨卜辞对枸杞和酒的记载与古文献中关于夏商时代人们喜好饮酒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

杞酒文化自古有之,但是,千百年来,杞酒文化一直处于低靡时期,加之国民之习惯,药物保健酒其功效概念往往使其难上餐桌,杞酒成为民间百姓饭余茶后,零星饮用的药酒。

崇尚美酒的隋唐时期独特的诗酒文化


诗的兴盛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形式,通过唐诗可以解读唐朝的历史,这一点历史学家陈寅恪是近代史学者当中做得最好的。在诗歌文化繁荣的背后,我们总能够看到酒的影子,这样就形成了唐朝独特的酒文化。文学最癫狂的状态便是诗,饮品最癫狂的便是酒,而唐朝恰好形成了亦诗亦酒的独特文化。其他朝代虽然也有诗酒相融的现象,但是很难形成一种群体,皆形成不了象唐朝这样的诗酒文化。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发展,酿酒业受到政府鼓励,掀起了又一波繁荣之潮,因此被称作崇尚美酒的时代。尤其是唐朝的文人骚客们把饮酒聚会、吟诗作赋融为一体,或在酒宴中结朋交友、或从酒中寻找诗歌创作灵感。酒在隋唐诗歌中的分量,折射出当时诗人与酒的情结。自号一醉一回颠的贺知章,人称酒仙、醉圣的李白,还有自称性豪业嗜酒的杜甫,以及自封醉尹的白居易,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酒诗。这些咏酒诗或闲适安逸、或喜悦欢欣、或悲苦幽怨、或慷慨激昂。美酒与诗赋的紧密交融,形成了有诗必有酒的独特文化。

诗酒文化的兴起,还与寒门地位的提高,门阀士族的衰落有关。隋文帝设科举制度,对于南北朝遗留下来的门阀士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隋末的战争涌出陇西新贵,又一次打击了门阀士族,而武则天的政策则是连同门阀士族和陇西新贵一并打击,那种几个大家族联合便可以震动江山社稷的事情,从此以后,绝无可能。门阀士族垄断文化的现象也被无情地击碎了。所以,唐朝诗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亦如绚丽春花,迸绽盛开。可以说李唐王朝的诗酒文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隋文帝免除酒税、隋唐两代打击门阀士族打破文化的垄断、科举考试寒门的兴起。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酒的解禁。

在酿酒工艺上,唐代的酿酒水平较前代有了大幅提高,人们开始学会用酒酪加热处理和使用石灰来降低酸度,生产的黄酒和琥珀酒都接近了现代黄酒的色泽,尽管酒的度数仍偏低,口感上甜度过高,浊酒产量大,酒滓漂浮,但总体说来,酒质还是有了提高,酒品更为丰盛,一些地域名酒层出不穷,体现了当时酿酒界的最高水平,唐代学者李肇便在《唐国史补》中,列举了当时唐代各地最著名的十三种名酒,其中,郢州富水、乌程若下、剑南烧春、浔阳湓水等酒都榜上有名。在这一时期除了发酵酒,还有果酒及配置酒,在配置酒的酿造方面则以米酒为酒基,串入动植物药材或香料制成,主要有蛇酒、生姜酒、地黄酒、杜仲酒、枸杞酒、虎骨酒等,许多配制酒的方法工艺到现在仍有所沿用。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