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白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揭开特香型白酒成因之谜》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对于酿酒来说,它有一些列的工序,并且也遵循着一定的酿酒基本原理。白酒的口味是怎么来的呢,这缘于制曲的工艺和酿酒所使用的原料,四特酒厂将用稻米发酵和其它原粮发酵的过程在不同的工作间进行,更好地保证了不同产品间独特的口味差异。接着,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不经粉碎和浸泡;大曲为面粉、麸皮和新酒糟配合踩成曲醅,制曲温度为52~55°C,顶温达58~60°C,属中高制曲,带酱香味;采用传统续渣混蒸4甑造作,发酵池为红赭条石砌窖底,水泥勾缝底垫泥,发酵周期为25天以上;经蒸馏后适当储存,精心勾兑,形成的成品酒富含奇数碳脂肪酸酯、正丙醇和丙酸乙酯三型具备犹不靠的独特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四特大曲的酿造过程,它以面粉、麦麸、酒糟按一定比例混拌,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大麦、小麦、麸皮、豆类、薯类为原料和培养基,而酒糟则是古法传承的精髓所在。如果说的通俗一点,这糟于之酒,就好比老汤于之煮、炖的食材。老汤不能一蹴而就,而这糟就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四特酒之所以为四特酒,和在如此环境下积累几千年的酒糟有莫大的关系。于是“千年窖,万年糟”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四特酒独特的香型成因


你喝过四特酒吗?喝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它的香味的,如此美味的四特酒到底是如何酿造的呢?四特酒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优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三进四出”继渣混蒸的生产工艺,分层蒸馏,按级摘酒,经理化、色谱检验、品评、分级、贮存和勾兑等道工序,精心酿造而成,具有发酵期适中、技术性强、出酒率高、质量稳定等特点,在白酒行业自成体系。关于它独特的香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吧。
四特酒的清香醇纯,代表了与白酒其他香型不同的特别之处,我国酒类品牌品牌价值第15,表明以特香型代表的四特酒在整个白酒市场的地位。两者可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揭秘四特酒独特的酿造工艺!
特香型作为四特酒原创香型,位于清、浓、酱三种基本香型的三角形中心,口感细腻醇和,淡雅爽净,细品又兼有其他三种香型的香味,却又三香不靠,“浓头、酱尾、清中间”,自成一格,独占鳌头。顺着醉人心脾的酒香,透过文人雅士为这般佳酿谱就的深厚文化和岁月风华。
让我们推开酒都五千年的历史大门,走近这独特而珍有的美酒,探访这传世佳酿的与众不同,感受特香型白酒的四个“特别”之处。特香型白酒之所以特别而珍贵,是因为特香型酒品对生产的地缘环境、酿造原料、制作工艺要求都非常严格,只有赣都酒都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出产的优质稻米、山泉水和江水动静相宜的水源,孕育千年的悠久窖池,仙府酒都的人杰地灵才能生产出“特香型”白酒,它汇聚天灵、地秀、人和,不辞繁复,产量极少,如此方成就这酒林中贵乎稀有的珍品。一江,广纳仙府灵动,是的酿酒用水,好水必然出佳酿。特香型白酒探访之二—特种工艺四特酒生产使用的发酵池是古老而独特的。窖池壁采用酒都特有的红砂岩条石垒砌而成,窖底用黄粘土经多次发酵,窖壁、窖泥都经过特殊处理,黄土钻实、不易渗漏。由此而酿的白酒才真正具备了四特酒那与众不同的特香型。
那么四特的独特香型究竟是怎么具体含有什么成分呢?江西省的传统名酒中还有没这样的白酒呢?1984年,在轻工业部的酒类质量大赛中获银杯奖,在1988年的我国第五届评酒会上步入国家优质洒的行列,荣膺国家银质奖。多年来,四特酒以其特有的产品风格称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四特酒的生产工艺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三:
1、整粒大米为原料,不经粉碎与浸泡;
2、红褚条石砌窖池,水泥勾缝底垫泥;
3、大曲配料更奇特,面粉麦麸加酒糟。
这些独特的工艺决定了四特洒特有的风格,它幽雅舒适,诸香协调,入口柔绵醇和,悠长回甜,风格独特,已被国内白洒行业认定为其它香型中的一个独特酒种。后被国内白酒专家专门命名为特香型,这也是特香型的由来了。

美酒科普|白酒起源之谜


关于白酒的起源,业界有很多种说法,但从已有的考证来看,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作为白酒行业从业者,不了解白酒的起源,是说不过去的。要探讨白酒的起源,有两个关键词绕不开,一个是“白酒”,一个是“蒸馏”。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白酒,跟古代任何时期文献里提到的“白酒”,都不一样。尽管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白居易分别有过“白酒新熟山中归”和“黄鸡与白酒”的诗句,但彼“白酒”绝非此“白酒”,唐代以前的酒只是烧酒和黄酒,均为酿造酒,以果酒、黄酒和米酒为主。现代的白酒则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

其次,由于现代白酒(主要指固态法白酒)都是蒸馏酒,因此搞清楚蒸馏技术起源于何时何地,也就可以侧面佐证白酒的起源了。但关于蒸馏酒乃至蒸馏技术的起源,各种观点也是莫衷一是。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我国的蒸馏技术本土发明的,还是从外国传入的?我国的蒸馏技术是否向外国输出过?

观点一、蒸馏技术首先出现于外国

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写到:“通过蒸馏,先使水变成蒸汽继而使之变成液体状,可使海水变成可饮用水”,也有说法是古埃及人曾用蒸馏术制造香料,这说明当时人们就发现并使用了蒸馏技术。古希腊文明存在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古埃及文明辉煌期大致在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1000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146年,已经有国外蒸馏术应用的记载了。而对应当时的,则处于商末周初一直到西汉较早期,至今均未曾出现当时有关蒸馏技术及蒸馏酒的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

观点二、蒸馏酒首先出现于外国

观点认为,在中世纪早期(公元6世纪),是阿拉伯人发明了酒的蒸馏,该说法甚至确定的认为,在十世纪,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学家对蒸馏器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大约在12世纪(相当于宋朝),人们前列次制成了蒸馏酒。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于西班牙等国的人)教授,也许是前列次记载了蒸馏酒的人。据说当时蒸馏得到的烈性酒并不是饮用的,而是作为引起燃烧的东西,或作为溶剂,后来又用于药品。

另一种说法是,世界上较早的蒸馏酒是由生活在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凯尔特人于公元前发明的。当时的凯尔特人使用陶制蒸馏器酿造出的酒精具有较高的烈性,这就是威士忌酒的起源。

观点三、蒸馏酒元代传入,在国内改良

也有人认为,蒸馏酒是在蒙元时期,由波斯人带到了。这种白酒就是现在的亚力酒(arak),至今国外还存在着。在元代,它的名字也被翻译做“阿剌吉酒”。元代的黄玠曾在诗中写道:“阿剌吉,酒之英,清如井泉花,白于寒露浆。一酌咙胡生刺芒。再酌肝肾犹沃汤。三酌颠倒相扶将。身如瓠壶水中央。天地日月为奔忙。经宿不解大苍黄。阿剌吉,何可当。”表现了时人对初尝如此高烈度酒的惊骇之情。

后期,由于这种亚力酒(arak)主要用山西当地酿制的葡萄酒二次蒸馏而出,所费不菲,而粮食我国均可生产,世人方才改用粮谷为原料进行酿制蒸馏,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说“葡萄酒,味甚佳,亦可熬烧酒”,又提到“或用诸糟依法造成常用烧酒。”清代散文家方苞《望溪先生去全集》如此形容“明中叶烧酒盛行,诸谷皆为所耗。”

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史卫民所著《元代社会生活史》中,也曾提到“果酒和粮食酒采用蒸馏的加工的方法,就成了阿剌吉酒(araq)”,此araq与前文所说arak所指的很有可能是同一种酒。

观点四、蒸馏技术诞生于宋元时期,阿拉伯人改良

在苏格兰知名的威士忌作家查尔斯·麦克利什撰写的《威士忌:流金溢彩500年》里,作者认为蒸馏技术较早出现于,一路流传至印度和中东,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更加精制的纯酿。阿拉伯语中有大量关于蒸馏和蒸馏设备的词汇:炼金术(阿拉伯语为“alkimya”)、酒精(阿拉伯语为“alkuhl”)和蒸馏釜(阿拉伯语为“alanbic”)等等,这些音译与元代盛行的亚力酒(arak)在发音上颇有相似。书中表示,在十三世纪,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关于蒸馏酒制造方法以及如何使用蒸馏器的详细表述。

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大致处于宋朝,国内也有说法与此类似。

微生物发酵先驱方心芳先生认为,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较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南宋孝宗时)。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这说明,至少在宋代,人便已掌握了蒸馏器的运用,但是这种蒸馏器是否曾经用于蒸馏酒,犹未可知。

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却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宋代时我国已有蒸馏器和蒸馏技术,元代始有蒸馏酒,但是否均为自创,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尽管有学者认为发掘的古蒸馏器与国外不同,但这也许是本土改良,无法作为原生地的充分必要证据。

观点五、蒸馏技术和蒸馏酒诞生于汉唐

在由赵建华、宋书玉发表于2007年的“白酒169计划论文”《蒸馏酒的起源》中,作者列举了蒸馏酒可能出现的时代——东汉、唐代、宋代、元代。主要观点包括:1981年,马承源先生撰文《汉代青铜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介绍了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汉初至中期青铜蒸馏器,加之四川彭县、新都先后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其图形为生产蒸馏酒作坊的画像,该图与四川传统蒸馏酒设备中的“天锅小甑”极为相似,因此认为可能出现于汉代。

此外,鉴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葡萄酒纲目中写道:“酿者取汁同麴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也就是说,我国在唐代便有了液态法蒸馏酒。对此,方心芳先生在《曲蘖酿酒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也指出唐代可能出现蒸馏酒。而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的《本草拾遗》中有“甑(蒸)气水”,“以器承取”的记载。贵州少数民族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论雄伟的九重宫殿》曾说:“酿成醇美酒,如露水下降”。这就是简单的蒸馏酒工艺的记载。因此,唐代出现了蒸馏酒似乎毋庸置疑。

有鉴于要搞清楚白酒起源,所跨越的时代也是以数千年计,需要涉及的历史文献与文物佐证又过于庞大繁杂,实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因此迄今为止,业界学界、国内国外均未对此达成一致,但在以下领域我们似乎可以夺得前列:

01.我国是世界上较早酿酒的国家

考古学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了专用的陶制酒器。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风气很盛。也就是说,我国至少在约在六千年前,也即公元前4000年,人工酿造发酵酒就开始了。但古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1000年,就出现了蒸馏技术,在此之前,古埃及人是否尝试人工酿酒,不得而知。

02.是较早发明固态蒸馏技术的国家

现有资料显示,在国外,蒸馏技术可能出现于古埃及、古希腊,波斯人曾做改良。在国内,可能出现于汉代、唐代、宋元时期,但这一“蒸馏技术”仍然需要拆开来分析:一,蒸馏器和蒸馏技术不仅仅是用来蒸馏酒;二,蒸馏酒包括液态蒸馏和固态蒸馏。也就是说,即便较早的蒸馏技术诞生于国外,该技术也未必用来蒸馏酒,即便该技术已经用于蒸馏酒,也未必是固态蒸馏的方式。明李时珍所描述的“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的蒸馏方法与现在的甑桶蒸馏相似——“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这是典型的固态发酵工艺。这一特殊的蒸馏方式,在当时世界蒸馏酒上是独占鳌头的。

03.现代白酒是世界上较为独特的酒

白酒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

徽酒崛起之谜


徽酒,是安徽产酒的统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古井、双轮池、种子酒、文王贡酒、沙河王等为代表,曾一度跃为白酒的前十强。而今,以高炉家、文王贡酒、口子窖、皖酒、迎驾为主要代表的徽酒快速崛起,抢占了不少区域市场,徽酒现象成为了行业学习的标杆。那么,徽酒靠什么在市场中创造辉煌呢?笔者通过具体的调查和对一些徽酒厂家的走访,对徽酒的快速崛起找到了答案。
对徽酒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法,如果用SWOT来分析徽酒,我们发现:
(一)优势。主要有产地优势、历史优势和营销优势,由于安徽自古就出美酒,其产地与历史文化为徽酒的发展与崛起奠定了基础,同时,徽酒在营销上的产品定位和价格制定、促销策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二)劣势。主要体现在缺乏品牌规划和联想。比如川酒所在的长江源头,比如贵州赤水河流域,本身给消费者的暗示就非常明显,能够给消费者足够的信任,而徽酒由于所在区域经济比较落后,联想的可能就是徽派文化和古名居与建筑。
(三)机会。主要有两点:一是高端白酒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徽酒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新型健康白酒和个性化细分的白酒市场也为徽酒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商机;二是行业的洗牌加剧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为部分徽酒企业走出安徽和增强规模与势力提供了机会。
(四)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的整合。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徽酒也面临行业的洗牌和整合带来的威胁;二是外资和洋酒的进入。一方面许多外资都在觊觎国内白酒企业,准备进行收购和控股,另一方面洋酒的大量进入对徽酒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威胁,正在吞噬国内白酒市场份额;三是由于营销方式的雷同和易模仿,使得徽酒企业不得不不断创新营销模式。
徽酒崛起的原因分析
(一)营销模式
从包装到促销,从盘中盘到直分销,在营销模式方面,徽酒一直在领跑潮流,如以口子窖为代表的“盘中盘”,以皖酒王为代表的“直分销”,这些与时俱进的营销模式与手段为徽酒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徽酒就率先实施盒子包装,从玻璃瓶改为瓷瓶,包装的革命,使整个徽酒的档次从几元提升到20元以上区间,徽酒的市场地位随之提升,沙河王、老明光、双轮池、古井贡等主流品牌在安徽省内开始与以泸州老窖为首的川酒竞风流;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徽酒首开促销先河,在盒内放打火机、现金等,同时不断开发新的系列产品;在进入新世纪的同时,随着在包装和促销方面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徽酒开始了以终端拦截为主的营销手段,买断、终端促销等不断实施,通过对营销模式与手段的不断创新,徽酒在不断赢取市场。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决定了产品的生存空间,总体上来说,有影响力的徽酒品牌都是定位在中高档,主要瞄准的是大众商务用酒,如口子窖、高炉家、皖国春秋、醉三秋、迎驾贡酒等等,价格主要在50—150元之间。同时,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徽酒以安徽合肥为突破口,进而在南京等周边区域市场发力,逐个突破,利用其准确的定位、合理的价格,赢得了目标消费群体的关注。
(三)品牌战略
品牌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是区别同行的根本。徽酒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同时,加强了品牌建设和文化的培育。如口子窖,在1999年以前,口子窖定位为家庭饮用酒,当时的推广语言是“生活中离不开那口子”,1999年以后,口子窖分析了市场消费能力后,立刻将家庭饮用消费酒转型为朋友商务应酬酒,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口子窖又将朋友商务应酬的定位上升到事业成功的高度,比如其推广语转变成了“成功自有道,口子窖”,将“原色原香、真藏实窖”更改为“真藏实窖、诚待天下”,定位回归到酒的品质上,并邀请因扮演乔致庸而名扬天下的陈建斌作为口子窖的形象代言人,“成功自有道”、“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真藏实窖”、“老字号”、“”等无一不是品牌建设的体现;如高炉家酒,在仔细调查了市场以后,高炉家2001年开始全面定位于亲情酒,定位于较具亲和力的白酒,其推广语就是“高炉家酒,感觉真好”,非常平和,非常亲和,既找准了情感诉求,又拉近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同时,高炉家酒“牵手陈道明、共品和谐家”,并对“陈道明”三个字用尽心思诠释,以表明其品牌内涵。
随着在终端竞争的日趋激烈,徽酒正在围绕消费者去做,满足消费者的价值需求,以品牌来建立自己的市场壁垒,提升品牌价值,不断塑造其独特的价值主张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在终端运作上更加注重对核心意见消费的公关和互动,如一些徽酒企业开始在很多区域都建立了团购公关部,通过品鉴会、酒会、音乐会、政经杂志等诸多手段与核心意见消费建立和谐、高层次的互动,在酒店、商超也保持很强的服务供应能力。徽酒,正在激烈的环境中不断突围,创造新的辉煌。

揭开白酒评酒师神秘面纱


2009年6月26日~29日,来自全省30余家白酒企业的152名评酒师聚集郑州,参加4年一届的河南省白酒品评技能竞赛暨2009届省级白酒评酒委员换届考聘活动。
这是一群终日与酒为伍的人,他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是尝酒、品酒、评酒、琢磨酒……一个的评酒师,能从一吨水中品出二两盐的味道。一种白酒的优劣,不是由高端设备而是由他们的舌头来决定,这里面的公正性又如何保证?
评酒师,一个充满神秘和酸甜苦辣的职业。
白酒评酒师不一定酒量大
7月10日,45岁的符春生格外兴奋,这一次白酒品评技能竞赛的结果令他相当满意,前列名和第二名都是他的手下,12个参加比赛的员工有5个取得了前15名的名次。
符春生是汝阳杜康酿酒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这天晚上,不到半斤白酒下肚后,他的话就明显多了起来,一个劲儿往捞面条里放辣椒,一旁的评酒师李振国赶紧拉住他的手:“可不敢再放了!”
作为一名评酒师,符春生平时很少吃辣椒,连葱姜蒜这类带刺激性味道的东西也很少吃。
白酒质量的优劣,除了正常的理化卫生指标外,较重要的是感官质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感,而口感是任何精密仪器都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评酒师眼观色、鼻闻香、口尝味来做出判断。
38岁的女评酒师王亚伟从来没用过化妆品,因为这是评酒师这个职业较大的禁忌。他们为了保持舌头的敏感性,要尽量吃清淡的食物,过咸、过辣、过甜都不能吃。汝阳杜康评酒室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用过化妆品和香水的人连评酒室的门都不能进,因为这会影响评酒师的嗅觉,而且评酒师还被要求不准吸烟。
在这次竞赛中获得前列名的李宪立没喝三两白酒就喊着头晕了,这个47岁的男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尝酒,每年从他嘴里过的酒不下一百斤,但在酒厂工作了25年的他却一直没把自己的酒量提上去。
李宪立说,评酒师并不一定都很能喝酒,因为品酒是把15毫升的白酒铺满舌面就行,除了判断酒的后劲儿,并不是每一次都要咽下去,而是品出味道后吐出来,再用白开水漱漱口。
尝酒尝到嘴出血、舌头发紫
在亲戚朋友的眼中,李宪立的工作是个“美差”,“好多人都说,天天喝酒多美啊”,但是别人不知道的是,许多评酒师在刚开始尝酒时都有嘴出血和舌头发紫的经历。
李宪立22岁时以总分前列的成绩考入汝阳杜康勾储中心。要想当评酒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除了严格的理论知识考试外,还要考对酒的鉴别能力。李宪立之所以能考上,得益于他之前在酒厂半年多的实习。
他较初的工作是品尝酿酒车间的原酒,原酒是经过60天的低温发酵生产出的一种半成品酒,一般在60度以上,因为每个窖池生产出的原酒口感都不一样,需要评酒师逐一品尝。
原酒要经过评酒师的品尝分成一级、二级、特级和优级四个级别分别储存在不同的酒罐中,李宪立每天要品尝80个原酒样品,这80个样品分成14轮品尝。刚开始品尝时的感觉只有辣和苦,一两天下来嘴就脱了一层皮,而且舌头发紫。
在竞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张志强刚进入勾储中心时也同样难以适应,除了嘴出血和舌头发紫,他还觉得浑身不舒服,尝酒尝到面红耳赤,反应迟钝,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他们前列关要过的就是耐酒性,好多人因为坚持不下去而选择了换工种。
评酒师刚开始入行时还不能单独完成工作,要靠老的评酒师传帮带,真正自己分辨出原酒的级别,较少需要半年时间,而这才算入门,但没有上万次的尝酒经历,很难做到。
能从一吨水中品出二两盐的味道
评酒师的入门,除了要尝出原酒的优劣外,还要锻炼酸甜苦辣咸的识别能力。业内一个公认的说法是,一个的评酒师,应能从一吨水中品出二两盐的味道。
原酒分级入库储存后,评酒师还要定期进行复查,每一坛原酒三百多斤,都要逐一品尝。他们的另一项工作就是酒体设计。所谓酒体设计,通俗地讲就是将原酒勾兑成能在市场销售的成品酒,这是一个相当辛苦的环节,评酒师每天早上8点上班,9点开始尝酒,一直尝到11点半,下午3点开始尝酒,尝到5点半。为了防止“串味”,评酒师尝完一轮五个样品后要休息15分钟再尝下一轮。
评酒师李振国说,当评酒师不仅仅靠舌尖功夫,对记忆力也是一种考验,一个评酒师每天要尝几十个样品,要记住每一个样品的口感和主要成分非常不易,“从一定程度上说,评酒师的工作是一种非常繁重的脑力劳动”。
除了品酒,评酒师还要有能够分辨水质的能力,比如能区分出矿泉水和纯净水,甚至两种不同地域的地下水的优劣。
经过四五年的强化训练,一个的评酒师才能产生,成品酒只要一入口,马上就能分辨出度数、香型、年份和品牌。
评酒师将酒调试好后,还要自己喝一次才能出厂,这次要真喝,而且必须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没有不良反应后才能灌装,这项工作往往落在酒量稍大的符春生和李振国身上。
要经常品尝其他厂家的酒
评酒师除了品尝、调制自己所在企业的原酒和成品酒外,还要经常品尝其他厂家的成品酒。
汝阳杜康技术中心的评酒室内,放着数百个白酒的酒瓶,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应有尽有。符春生对记者说,他们经常去市场选购一些国内知名品牌的白酒拿回来品尝,其中也包括本省的宋河、张弓等,拿到这些样品后让评酒师逐一品评,学习别人的长处。
评酒师、汝阳杜康副总张献敏说,河南省酒业协会经常组织本省的各大白酒生产企业开会,各企业都会把自己的产品带来让同行品评,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的厂家都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技术,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
据张献敏介绍,除河南本省的交流活动外,河南、江苏、山东、安徽四省的酒业协会还有一次四省峰会,参会者各自拿出自己省份的代表产品让同行品评。同时,我国范围每年都有一次年会。大大小小的白酒年会,对白酒业发展贡献不小。
而白酒企业相互参观学习也很频繁,参观者都会带着自己的酒来,而被参观者也对所有的生产研发环节全部开放,白酒业界无机密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白酒业界无机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除了工艺和技术,白酒品质的优劣还取决于水质、窖池,更重要的取决于评酒师的感官系统,这些东西,是永远不可能复制的。
河南只有106个省级评酒委员
47岁的张献敏1981年参加工作,1983年开始能够独立调酒,到了1991年才考上省级白酒评酒委员,2000年成为白酒评酒委员。
张献敏说,一个评酒师要想晋级,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
这种不容易从本次省级白酒评酒委员换届考聘活动中可见一斑。本次考试理论分只占15分,剩下85分全靠品评。品评从6月27日开始到29日结束,共有14轮,每轮5个样品(就是五杯酒),内容包括单体物质的识别、酒度的识别、典型性、再现性、稳定性和具有代表香型的质量差等。
张献敏作为出题专家之一,出题时被临时指定要出什么题目,出题和考试过程中他的手机要关掉,他把5种相差3度的白酒倒在一个酒杯中,要求考生按照度数从高到低排列顺序。
而《河南省酒业协会省级评酒委员管理办法》还规定,每次考试的录取率为70%。
评酒委员的考试每5年一次,每个省不超过10个指标。
也因为如此,河南数十家白酒生产企业只有10多个评酒委员,106个省级评酒委员。
由于评酒师对于白酒企业至关重要,因此他们的工资报酬相对丰厚,在酒厂所有的工种里是工资较高的,一般情况下会和车间主任的工资相同。因为酒企的工资和效益直接挂钩,各酒厂评酒员的工资都不相同,多数评酒员每月的工资有四五千元,效益不好的也能拿一两千元。

解读高端白酒价格持续走高之谜


近几年,白酒的总销量一路下降,但利润却逐年上升,销售额年增长达到20%以上。其中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一线高端产品,更是频频提价,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一路上扬,甚至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这成为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观。
那么,我国高端酒价格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对我国消费市场及多家白酒企业的分析研究认为,高端酒价格持续走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前列,涨价与人们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和市场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关。
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各种酒尤其是高端白酒涨价的主要推动力。
有关分析表明,中高端白酒“价格/收入”比,从1990年的25%下降到2007年的6%。近20年来,经济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迅速分化和消费的全面升级。原来所谓的高端白酒产品,已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根本不能适应消费升级后的政务、商务、礼品等市场实际状况,这使得酒类市场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消费高端白酒的人越来越多,消费量呈几何级增加,产品价值中心不断上移,品牌溢价空间愈来愈大。高端酒市场成为为数不多的机会性产业之一。
无论什么产品,无论选择高端市场攻略,还是选择薄利多销的低端市场,都有一个基础,即对强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和整体消费潜力,以及对整体消费观念的适应。
处于转型阶段的市场,存在着很多消费盲目性和跟风性,不成熟的消费理念造就了很多异军突起的新商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葡萄酒热,以及90年代初期的洋酒热,都带有十分虚热的市场色彩,整个市场发展忽冷忽热、稳定性差。特别是受物质层面影响、相对较为薄弱的酒类产品,消费群体的整体消费关注点正从“喝名(知名度)酒”、“喝文化酒”,向“喝品位酒”、“喝价值酒”转变。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盲目跟风式的特色市场消费个性,是驱使高端酒成为消费潮流的基础原因。
因此,酒类产品涨价的根本原因,还是跟人们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和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高端酒正由日常消费品向奢侈品过渡。
第二,高价格就是高品牌,而高品牌消费就是高身份的代名词。
人的品牌价值观有点单调,即品牌就是“面子”,而判断品牌价值高低的标准就是价格。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将此作为身份的象征,一种炫耀的资本。同时,高档酒的现状仍然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是高档酒越涨价越好卖的又一根本原因。所以,高档酒涨价就成了一个必然。
涨价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面子”,又能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及价值,还能打击竞争对手,一举多得,也无怪乎企业都乐此不疲。
第三,定价权是高端酒企保持高成长、高品牌形象的根本。
在温和通胀的背景下,作为供需弹性小、定价权突出的高端酒企,其产品的提价是企业尤其是拥有稀缺资源的企业的一个重要营销手段。“茅五剑”等名酒企业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壮大,使得这些巨头拥有更多对市场的操控权。从较近两年的情况看,“茅五剑”等巨头始终把价格这个“杀手锏”握在手中,在“何时涨、涨多少”的问题上,它们始终牵制着行业的视线。
对酒类产品来说,价格是由品牌影响力、品牌文化积淀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综合来看,历史文化悠久、产品结构高端化、拥有相当定价权的传统酒品牌,具有稳定且清晰的内生性增长前景,在消费升级和产品涨价通道中持久受益。但是品牌DNA的独特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茅台、五粮液等龙头企业频频为自己谋求利益较大化,一次次地提高高端产品价格,树立自己形象,拉开与跟进者之间的距离。
此外,高端酒产量供应不足与市场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也是他们频繁提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白酒产量超过400万千升,而高端酒产量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约4万余千升。据了解,茅台现有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尽管贵州茅台2006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3400千升,但受茅台酒必须有5年的生产周期因素影响,现在供给市场的茅台酒仍然只有8000千升左右。
笔者认为,茅台、五粮液这两个百年品牌之所以能够频频提价,却仍然供不应求,关键就是其百年来的品牌积淀,成就了今天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高端酒的佼佼者。
如果说,2001年名酒集体的涨价是出于市场策略和品牌提升的需要,2006年的名酒涨价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规律,那么,现在的涨价是出于何种目的呢?业内人士的话一针见血:名酒与名酒在较劲,几大名酒谁也不愿意在价格上与对手拉得太大。茅台长期以来的目标就是在价格上与五粮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国窖·1573则盯紧了水井坊的价格线。追赶者紧咬不放,者生怕被超,于是,就出现了你追我赶争着涨价的热闹场面。换句话说,追求定价权是前列集团酒企保持高端形象的一个手段。
在前列集团高端产品涨价的同时,市场价格空间也空留出来,使得第二、第三集团军得以快速跟进,提升自己产品价格,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产品向更高端逐步靠近,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产品价格长期上涨。因此,紧随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和国窖1573之后,沱牌、郎酒、剑南春等知名酒企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产品。高端酒市场一时间百花齐放,一片繁荣景象。
第四,行业发展的必然。
高端酒附加值高,是吸引众多酒企抢滩高端市场的重要诱因。
目前,我国人均白酒消费量为2.7升左右,但消费者热衷于高档头牌酒和健康酒,我国千余家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中,行业市场份额向高端产品集中趋势加快。在这场狂欢中,高端酒作为一个重要的利润推动力,功不可没。
2001年5月,国家对酒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酒从价计税方法调整为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计税方法。对粮食、薯类酒在维持现行,按出厂价25%和15%的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办法不变的前提下,再对每斤酒按0.5元从量征收消费税。这项政策的出台,使许多酒企被迫重新调整产品结构,放弃中、低档酒的主打产品。而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采用副品牌或子品牌的策略,无疑是既减少风险性,又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较佳方式之一。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导致众多兄弟和子孙品牌的产生,是出现高端酒潮流的又一客观因素。
第五,外来资本的推动。
在这一场纷纷进入高端酒市场的大潮中,外来资本的投机厮杀是高端酒产品频繁诞生而又频繁提价的又一根本诱因。受金六福、水井坊、小糊涂仙等品牌成功的刺激,各路资本纷纷杀入酒类领域。大地集团、红豆集团、宝光药业、奇声音响乃至一些国外资本,纷纷加入到高端酒的竞争中来,使得酒类行业的市场操作非凡浮躁:无序地开发产品,盲目地改变产品包装,无序地进行产品提价,等等。
这些外来资本或者是因为看中酒类产品的高额毛利率,或者是对自己原有销售渠道进行的整合利用,亦或是进行的产业转型,无论他们的目的何在,意欲何为,他们的加入都确实为酒类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他们以“新人”的思维所带来的创新性经营思路,为整个酒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器。
与之相反的是,在所有的外来资本中,有很大一部分资本的目的属于投机行为,这些资本的明显特征是求胜心切,做产品、不做品牌,重渠道、不重终端,大政策、高价格却低价值,不能摆脱三高一低(高价格、高包装、高促销、低质量)的产品圈,周而复始,不但损害了酒类行业内部的信誉关系,也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竞争格局。
高档酒类市场可谓是寸土尺金,但目前高端市场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高端酒呼唤竞争,但目前是竞争格局太过反常:该进的进来了,不该进的也进来了。高端酒,正在一场传统和新锐的角逐中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疯狂和理性,迷茫和觉醒相生相随。高端酒的竞争格局,正日益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正态分布:两极反常,中端稳定。出于酒界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厂家押注高端实属无奈,但所有行业高端市场的竞争,向来是非强者不可为。
“陈立就列,不能者止”。酒类行业要跻身高端,靠的不仅仅是市场运作的出神入化,还需要企业雄厚坚实的资金、技术、酒文化的支撑。高端市场充其量只能作为绝大多数企业的策略性产品的腾挪之地,难以支撑一个正常企业利润的脊梁。
总之,大文化、大品牌和大市场的三者结合,是酒类企业运作高端产品

姚花春咏梅酒典型风格成因


姚花春咏梅酒,是河南省姚花春酒业有限公司在当前白酒行业发展方向及消费者喜爱的口感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量身定做的具有绵柔型独特典型风格的个性化产品。

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完善的生产工艺特点,精心的酒体设计,共同构成姚花春咏梅酒的典型风格和独特风味。

良好环境保证原酒质量

姚花春酒始于汉,兴于唐,产自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属于华中亚热带与华北暖温带过渡区,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8.6℃,年平均降雨量为706.1mm,全年日照数2413小时,无霜期215天。这里地势平坦,地形属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土体深厚、耕层疏松、土质肥沃。

鄢陵县花木种植面积达80多万亩,空气中氧离子含量为1.6万个/cm3,达到国家优质空气质量标准。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气候条件,为微生物繁殖生长形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提供了较为适宜的条件。

经检测,公司的制曲车间和酿造车间等墙壁上,经常积累覆盖着长达2cm—3cm的霉菌、酵母菌、细菌等微生物群落。其中,对制曲和酿造发酵有益菌类、细菌类的含量分别占到总数的75%、20%以上,非芽孢菌数占细菌总数的99%以上,有孢子的霉菌的放线菌占霉菌类总数的98%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也为窖池发酵微生物提供了繁衍栖息的生长温床。

经人工培养、驯化和筛选发酵池的窖池中的己酸菌、甲烷菌、丁酸菌等大量有益功能菌明显增多,代谢能力明显增强。

这些有益发酵功能菌不但能提高其生存能力,抑制杂菌生长,扩大窖内优势菌群,而且还能够改善窖池内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原酒质量,赋予了姚花春酒独特的风格特点。

优质水源成就酒体稳定

“自古美酒必有佳泉”。河南姚花春酒业有限公司酿造生产用水取自于古运河国家地下天然矿泉水保护区。该地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其地质、地貌、水文特征和土壤类型成就了酿造用水较基本的特征:无色、微甜、弱碱性、中等硬度、有机矿物质元素含量平均为0.8298%。

据测,地下水富含N、P、Fe、Sv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其中微量元素Sv含量为0.6mg/l—1.2mg/l,偏硅酸含量为26mg/l以上,均超过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咏梅酒正是利用了这一优质水源为酿造生产用水,在总结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应用现代的水处理技术,较好的保留了水中的微量元素,既保证酒体的不浑浊沉淀,又使得酒体形成较好的溶胶稳定性。

科研创新突出酒体风格

为了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突出酒体风格,姚花春酒业科研中心的技术人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深抓工艺,适时创新。原料是酿造白酒的物质基础,不同原料具有不同的成分含量、分子结构和存在形式,因此公司采用老五甑、五种粮食进行发酵蒸馏,高粱酿酒醇香浓郁,大米酿酒甘柔甜净,糯米酿酒甜香滋润,小麦酿酒清香爽净,玉米酿酒绵甜醇香。

公司选择这五种粮食作为原料,合理搭配,采五粮酿酒之精华,使酒体香味成分丰富,复合香突出,口感绵柔、丰满醇甜、爽净。

在生产中沿袭“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的古法工艺,严格按照稳、准、细、净的操作规程和混蒸混烧、低温入池、缓慢发酵、高温量水、量质摘酒等酿造工艺,生产出的原酒都能达到规定的验收标准。

合理存储,精心存放。由于陶坛自身具有的特殊网状结构,富含多种金属氧化物,在贮酒过程中空气里的氧能慢慢进入酒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加速了酒的老熟,增强了酒体的绵柔感,但长期过度使用,会使酒体过度陈化、早衰。不锈钢容器耐腐蚀,自身金属性能稳定,损耗低。

企业把刚蒸馏的新酒先贮存在陶坛容器里6个—12个月,使基酒的风格、口感发生改变,再根据酒质的不同贮存到不锈钢容器里,经过这种科学合理的贮存,使基酒香气具有多粮浓香型白酒复合的窖香浓郁,刺激性和辛辣感不太明显,口味变得醇甜柔和,香味更协调。

合理搭配,科学勾调。公司在设计咏梅酒酒体时,依据产品的质量标准、风格特点和成本要求,选择合格的基础酒进行勾调。

公司引进高端的先进检测仪器和设备,通过仪器检测,对原酒的骨架成分、微量成分、复杂成分和几种酸、酯、醇等的比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把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基础酒降级使用,精选达到符合要求的基酒标准,为勾兑酒打好坚实基础。在组合酒时,公司更注重基酒之间的搭配比例,根据检测出的各类酒质特点进行创新。

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勾调、品评,确保搭配比例准确,组分缔合程度高,弥补了酒质之间的缺陷,协调了香气和味道之间的平衡,使酒体状态稳定。在口感、外观和香气都达到标准时,并不马上包装出厂,而是存放一定时间,进行感官品评和理化指标检测。若有不妥再根据情况进行微调,较终达到质量稳定,香味协调,个性突出。

解析董酒的十月之谜


白酒行业也发生了一场“革命”,其意义于白酒行业而言不啻“十月革命”,这就是董酒的“十月发酵期”!众所周知在白酒行业中,一般白酒只需发酵3至4个月就能完成发酵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酿酒技术日新月异,白酒发酵期也在不断被压缩。一些白酒发酵期甚至被缩短为1月至2个月,更有甚者压缩到1个月以内。唯独董酒却数十年如一日恪守着“十月怀胎”自然孕育的天赋传奇,这一壮举亦被业内人士称赞为白酒业的“十月革命”。
十个月酿造醇厚口感古往今来,人类“十月怀胎”孕育生命的神奇过程被赞誉为奇迹的诞生。然而,神秘的董酒发酵期也恰巧为10个月。这是巧合?是董酒酿造技术的落后?是董酒的生产过程自古就蕴含着自然孕育的天赋传奇?还是董酒本身特质就已先天笃定?在董酒前期工艺中130余种中草药入曲后,必须要经过不少于10个月漫长的发酵期,方能将药物完全融入酒醅和香醅内,让药曲彻底分解,形成董酒酒香中较为独特的百草香。少于10个月的发酵期,对董酒来说是不可能发酵形成董香型的白酒的。若有半点马虎,融汇了130多种中草药的原料根本不能发酵成功,就不可能酿造出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的董酒。

清香型白酒特点|清香型白酒品牌


相较于其他香型白酒,我个人偏爱与清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的柔顺和甜爽拥有自己独有的特点,那么清香型白酒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清香型白酒特点
清香型白酒的特点为清香纯正,酸甜柔和,诸味协调,后味很甜。乙酸与适量的乳酸乙酯为主。
采用大麦、豌豆制曲,清蒸清烧两遍,固体发酵工艺生产。其酒气清香芬芳,醇厚绵软,甘润柔和,余味爽净是传统酿酒技术的正宗。
用特殊工艺生产的酒头调味酒、高酯调味酒、陈酿调味酒、综合调味酒,其用量只有0.1%~1‰,但对提高各种质量档次的清香型白酒,特别是对固液勾调的新工艺白酒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微量成分,能协调酯香、柔和口感、突出风格。


清香型酒生产用三种大曲,即:清茬曲、红心曲、后火曲(高温曲)。这三种大曲在生产工艺、生化指标、微生物种群数量以及在产酒量上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大曲的培养温度不同而产生的。
清香型白酒品牌
清香型白酒:亦称汾香型,以山西汾酒、河南宝丰酒、河南龙兴酒、厦门高粱酒、天长帝酒等为代表,被人们所熟知的品牌产品有:汾酒、竹叶青酒、白玉汾酒、玫瑰汾酒、汾雁香、珍珠红、桑落酒、玉屏酒、六曲香、玉堂春酒和华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