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红酒葡萄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葡萄酒转杯的讲究》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男女主角一边晃酒杯,一边慢慢轻呷细品。这仅仅是为了让品酒变的优雅吗?其实转杯的较大秘密不只是优雅,而是让酒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其目的有以下两点:
散发葡萄酒的香气
一般人的嗅觉能区别超过100种以上不同的气味,凑近酒杯,深吸一口,好的酒会有其特殊的香气。酒的香气是品酒时非常好的指标,好的葡萄酒有颇为复杂的气味,不会搀杂奇怪的味道。精于此道者甚至能在闻酒的过程中区别出包括橡木桶、黑樱桃、紫罗兰、肉豆寇,或其它的香味。

挥发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
葡萄酒开瓶之后,其中的二氧化硫会挥发一部分,若再摇一摇杯,还会有30%~40%的二氧化硫挥发。因此每次喝前摇一摇,使摄入的二氧化硫微乎其微。二氧化硫是酿造葡萄酒必需的物质,它可以杀死葡萄皮表面的杂菌,是一种抗氧化剂,在保护酒液的天然水果特性的同时,还能防止酒液老化。如果没有二氧化硫,葡萄酒会在短时间内坏掉。
仔细端详佳酿,诱人的色泽,或红如旭日、或白若皎月;入口犹如发丝穿过指间般轻柔,或恰似泰山压顶般雄浑;余味仿佛海妖塞壬的歌声,慑人魂魄。无论是在口感上或是营养价值,马斯卡丁葡萄酒都有其独具特色之处,因此受到高端人士追捧,相信未来这款酒定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为更多人带去美酒的享受。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白葡萄酒的配菜搭配上是有讲究的


白葡萄酒在夏季是备受欢迎的,当然白葡萄酒的配菜搭配上也更是讲究了。
多年来,关于哪种酒搭配哪种菜,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而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规矩”。这些规矩可能是很简单的,也可能是非常复杂的。经验表明:红葡萄酒应和红肉搭配食用,白葡萄酒则与白肉及鱼搭配。而这条有用的规矩,却忽略了烹饪方法和烹饪所用的调味料。另一方面,关于这个问题有成批的书可以参考,其中有些书是特别为在各种给定场合下应饮用何种酒而设计的。而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是:别太教条了!如果你喜欢在吃牛排时喝浅嫩的波特酒,或喜欢就甜点而喝点芬诺雪利(finosherry)酒,为什么不行?
大致有这样几条秘诀值得记住。要配合的不是酒和食物的颜色,而是它们的味道。美味菜肴如果配合大瓶劲道足的南罗讷(SouthernRhone)的红葡萄酒,如教皇新城堡(Chateauneuf-du-Pape)酒,它诱人的香味肯定会被酒淹没,而沙布利(Chablis)酒可能是较恰当的选择。具有高雅品质清洌酸度和精致芳香的莫舍尔雷司令酒,如果配上具有香草气味的普罗云斯焗盅(Provencalcasserole),则美酒的优雅气质就荡然无存了。
大多数葡萄酒是为了佐膳而制作的,因此其款型已经发展成为对某地区烹饪方法的补充。在一些经典地区,由这一点着手,常常是发现美妙的酒与食物搭配的良好开端。
一些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无疑要比其他的搭配更成功。为了获得的组合,你需要分析食物和葡萄酒的味觉基本成分,努力取得成分的平衡,别让一种成分压倒其他成分。
首先要考虑的是浓重度。味道浓香的食物,如野味和肉焗盅,就需要一种全酒质的葡萄酒配合。尽管馥郁全酒质的白葡萄酒通常比许多轻清的红葡萄酒要好,但有劲度的红葡萄酒常常是得人喜爱的选择。
较清淡的食物,如水煮白肉或鱼,适合配香味更纤细的酒。可以选择轻酒质的,如缪士喀德(Muscadet)酒、莫舍尔雷司令酒或款式简朴的沙布利酒。
然后考虑其他的味觉成分:甜度、酸度、单宁酸的多少及其水果特性,这些都有助于你确定这种酒适合搭配哪些食物。
无甜味葡萄酒如果与较甜的食物搭配,会显得辛辣和过分地酸。为平衡食物的甜味,应选择具有相同或更甜程度的白葡萄酒,食物越甜,酒也应越甜。
这种甜酒如果还具有恰到好处的酸度,则它还是搭配油腻而味浓的食品的极好选择。萧坦尼葡萄酒和肥鹅肝即是一种经典的搭配。
酸味爽口的酒可以搭配酸性食物,但没有一种酒能经得起加醋料汁,色拉较好别浇料汁,或者只加洒一点点油。
如果某种气味如酱汁味特别突出,在选择葡萄酒与食物搭配时就应特别注意。香辛的格乌兹特勒民那葡萄酒就需要香辛的食物匹配,因此它对于亚洲食物是很理想的。熏肉和奶酪可用以搭配用橡木桶酿成的酒———食物的味道越浓,橡木味便越见其佳。奶油丰富的酱汁,无论是甜的还是咸的,都需要具有足够浓重和酸度的酒来平衡它们。

有“挂杯”的葡萄酒才是好酒


葡萄酒的“挂杯”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挂杯”是葡萄酒高品质的象征吗?

什么是“挂杯”?

葡萄酒的挂杯被称作“tearsofwine”,即“葡萄酒的眼泪”。这个浪漫的名字,生动了描述了挂杯现象:当我们打开一瓶有年份的葡萄酒,倒出部分酒液在酒杯中,然后轻轻地摇晃酒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旋转,当停止摇杯后,酒液便会形成一条条液柱沿着杯壁缓缓地向下流动,并在杯壁上留下一道道酒痕,就像葡萄酒在流泪一般。

“挂杯”现象的产生

关于葡萄酒的“挂杯”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解释。

1855年,物理学家JamesThomson较早发现了这一现象,但是现在我们却将“挂杯”现象称为“马伦哥尼效应(Marangonieffect)”,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在Thomson发现挂杯现象的十年之后,具体来说也就是1865年,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马伦哥尼(Marangoni)才从科学的角度将“挂杯”解释清楚:

马伦哥尼效应,就是指两种液体相接触时,表面张力强的液体会将表面张力弱的液体拉过来,因此会出现表面张力弱的液体向强的方面渗透,同一种溶液会因为浓度高而增强表面张力,所以稀溶液也会向浓溶液中渗透。

由于在杯壁上的液体拥有较大的表面,酒精蒸发较快较多,因此酒液浓度会有所下降。水比酒精在单位表面同玻璃壁接触的表面能高,酒精浓度下降了,表面能会增高。液膜克服重力,自发上升的能量来源于水同杯壁接触释放的表面能。因此,酒精浓度变化越大,“酒泪”就越明显。(来源:果壳网)

简单来说,所谓的“挂杯”,指的就是在流体界面,因为表面张力梯度而造成的传质现象。

英国物理学家C.V.Boys认为在《圣经》中也有关于疑似“挂杯”现象的描述:

Looknotthouuponthewinewhenitisred,whenitgivethhiscolourinthecup,whenitmovethitselfaright.(酒发红,在杯中闪烁,你不可观看,虽然下咽舒畅,终久是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

--旧约-箴言(Proverbs)第23章第31段

该段文字描述了红酒赋予酒杯颜色、同时在酒杯壁上运动的现象。由于“挂杯”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红酒的高酒精度,因此有人认为《圣经》中这一段是提醒人们通过观察“挂杯”来避免如毒蛇般的高酒精度酒所带来的危险,要有节制地适量享用红酒。

有“挂杯”的才是好酒?

挂杯现象在葡萄酒中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葡萄酒都会产生“挂杯”现象。即使是白酒,“挂杯”也很常见。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葡萄酒来说,“挂杯”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这是因为“酒泪”在杯壁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其决定因素则是葡萄酒的酒精、糖分和甘油的含量高低。

也就是说,酒精含量较高的葡萄酒,由于粘稠度较高,酒泪在杯壁上缓缓流动,因此“挂杯”现象更加突出。反过来讲,这类型的葡萄酒普遍口感会比较丰富,层次感也可能比较明显,因此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葡萄酒更好喝。

但是判断葡萄酒品质高低的标准并不能仅仅从“口感是否丰厚”来简单评定,而且挂杯也不能决定葡萄酒的果香和单宁等等,因此挂杯与葡萄酒的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完全消除“挂杯”

往极端了说,葡萄酒的“挂杯”丝毫不重要,因为通过简单的人工干预就能完全消除这一现象:倒酒之后我们只需迅速将酒杯完全遮盖,防止酒精蒸发,然后再摇晃酒杯,挂杯现象就不会产生。

观察“挂杯”有什么用?

由于葡萄酒的“酒体”由酒精度决定,因此通过观察挂杯现象,我们可以预估葡萄酒的酒精度高低,从而判断葡萄酒的酒体是轻盈还是厚重。

判断酒体的轻重,不仅可以大概知道葡萄酒入口后在舌头上的轻重感觉,还能大致判断葡萄酒的品种类型。举例而言,重酒体、容易产生挂杯现象的红葡萄酒,其代表是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西拉(Syrah)等品种,而轻酒体的代表则是黑比诺(PinotNoir)和佳美(Gamay)等。

假如你对酒体的轻重有明确的偏好,通过观察挂杯就能预估自己对葡萄酒的接受度了。

储藏冰酒有讲究


在国内,听到“冰酒”这个词还是近几年的事。冰酒属于甜酒类,因为制作过程较为困难,冰酒通常稀有价昂。
冰酒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是由葡萄藤上冰冻的葡萄里的果汁酿制而成,一串冰冻葡萄已属难得,而其榨出的汁液则更甚,冰冻葡萄的出汁率仅为普通葡萄的10%。而且,为了符合温度的需求,常常需要清晨摸黑摘葡萄,然后对这个极度浓缩糖分与果酸的汁液作发酵,获取极甜极酸的特殊葡萄酒,其珍贵可见一斑。
如此珍贵的酒,我们应该如何储藏呢?
冰酒必须存放于阴凉的环境中,卧放或者倒放,而且要避免室内过度的气温变化及光线的刺激,保存时间可长达10~12年。年份少的冰酒品尝起来既鲜纯又清新;年份老的则味道较强,且有口感绵长的品尝感觉。
冰酒一旦开瓶后无法饮用完,可暂时保存在冰箱里或冰桶里冷藏,瓶口塞好以避免异味影响酒质,并于较短时间(较好在5天内)饮用完毕。饮用前放在冰箱里冰冻1个小时或放在冰桶里冰冻20分钟,便可使冰酒凉透。使用高脚的酒杯,倒入合适的酒量,这样能保持住多层次的果香与细致均衡的糖、酸度。
较佳的冰酒品尝方式是在用餐时或单独品尝,当与水果一起享用时,更是一种味觉的愉快享受。可口的意大利菜肴,以及冰淇淋焦糖,搭配鹅肝酱更是一道完美的组合。

挂杯的酒就是好酒,酒挂杯真相揭秘


“挂杯”这个概念早来自葡萄酒,是指分布在酒杯壁周边的酒液会产生一种张力,使酒液不会很快地落下。白酒的挂杯,和红酒挂杯现象一样,都是在重力作用下,酒液缓缓下滴,后这些小酒滴粘附在酒杯壁上。

在白酒品鉴中,轻轻地摇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转圈流动,停下来酒液回流,稍微等会儿,摇晃酒杯的时候,酒液达到的**的地方有一圈水迹略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泪滴”,像一条条小河,这就是挂杯。

挂杯形成的原理

从物理力学角度解释,当酒液在杯壁上铺满,和空气的接触面增大,蒸发作用加强,而酒精的沸点比水要低,它首先蒸发,于是形成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同时由于水和酒精相比,单位面积的表面能高,酒精浓度下降了,酒液的表面能会增高,表面张力增大,在杯壁上的附着力也增大,所以酒液到处便累积形成一个拱起,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重力终取胜破坏了酒液表面的张力,酒液下滑释放出“酒的眼泪”。所以说挂杯其实是酒精和水的一个交战,酒精含量高的酒挂杯都漂亮。

除此之外,白酒中的风味物质如酯类含量的多少,也会对白酒的挂杯产生影响。

许多人喜欢通过观察“挂杯”去判断白酒的品质,以为挂杯的密度越高,流动速度越慢,持续时间越长,白酒的品质就越高。然而这个观点到底正不正确呢?

挂杯与酒质的关系

首先,这一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白酒中风味物质越丰富,其挂杯现象也会越明显,喝起来酒体也越醇厚、口感更丰腴。但更多时候,白酒挂杯是由酒精含量造成的,此外,“三精一水”的新工艺白酒通过某种添加,也能达到或者增强挂杯的效果。

因此,能挂杯,挂杯时间长,意味着酒更浓,酒精含量更高,但并不一定能反映酒质量的高低。这和通过“酒花”大小和“堆花”时间长短来判断酒精度的道理一样,酒花的大小与溶液表面张力有关,一定的酒花反映着一定的酒精度。这样根据酒花的大小、多少及持续时间,使可以近似地估记出酒精的度数。

但是挂杯却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成为评判白酒质量高低的得分标准。因为挂杯与白酒的酒体关系,而不同香型,不同工艺酿造出来的白酒,酒体是各有标准的,互相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但值得指出的是,挂杯和酒花都运用了一个原理——张力,因而愈是历经岁月锤炼,醇厚幽醴的酒,它的张力好,酒花就细而高,挂杯多而持久。

所以,好酒一般挂杯不错,但是挂杯的酒可不一定是好酒,挂杯不是判断酒质好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