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中国葡萄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气候变暖改变世界葡萄酒版图 中国英国均成幸运儿》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世界葡萄酒版图悄然发生了变化。NASA和哈佛的一项研究发现,温度的上升使得法国提前采收葡萄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一般来说,气候变暖有利于葡萄更快成熟,从而酿造出更高质量的葡萄酒。但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法国的一些葡萄酒产区如波尔多(Bordeaux)和勃艮第(Burgundy)将会不再适合其现有标志性葡萄品种的生长。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法国,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73%葡萄酒产区不再适合葡萄的生长。但除了这些负面的影响,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全球气候变暖就是他们的福音,有哪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如此幸运呢?

1.中国(China)

中国正在实施一项项目,那就是将宁夏的荒漠区改造成葡萄酒王国,这项项目将耗资10亿美元。宁夏目前有50个酒庄,总面积高达80,000英亩。到2020年,葡萄园的面积将会是现在的两倍,赶超美国的纳帕谷(NapaValley)。《华尔街日报》认为,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总量也将会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上葡萄酒消费量最多的国家。Jiuku365.COm

然而,专家认为,与其他正在崛起的葡萄酒产区相比,中国的葡萄酒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瑞典(Sweden)

尽管瑞典大部分地区都因气温太低而不适合种植葡萄,但气候变暖有利于瑞典南部海岸的葡萄园发展。如今,瑞典有330个葡萄种植农场。

然而,瑞典的葡萄种植者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寒冷的气候条件,还在于瑞典严格的法律制度酒庄的葡萄酒只能在自家餐馆中销售,不能对外发售。

3.蒙大拿州(Montana)

美国的蒙大拿州目前只有8个酒庄,然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专家预测,蒙大拿州的西部到2050年将发展成为葡萄酒胜地。该州的一位种植农表示:我已经在这里种植葡萄快16年了,这里的天气确实在逐渐变暖。

4.美国新泽西州(NewJersey)

新泽西州是美国的第七大葡萄酒产区,葡萄酒专家表示,温度上升将有利于新泽西的排名上升。一位农产品代理表示,在这里,越来越多的酒商尝试种植适合在温和气候下生长的葡萄品种,如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和黑皮诺(PinotNoir)。25年前,我们都认为这里气候太寒冷,不适合种植葡萄,但如今,新泽西的北部种满了葡萄树。

5.塔斯马尼亚岛(Tasmania)

澳大利亚酒庄的总数正在逐渐下降,塔西马尼亚岛的葡萄酒却在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是世界第四大葡萄酒生产国,年产量达到了7亿5千万升。传统上,澳洲的葡萄酒主要产自南部和东部海岸,但是气候变暖使得澳洲的葡萄园正在逐渐向南迁移。澳大利亚名庄布琅兄弟(BrownBrothers)认为正是由于气候变暖,2010年塔斯马尼亚岛才得以将1,000英亩土地以3千万美元的价格出售。

6.英国(England)

英国气候变暖的速度比全球变暖的速度更快,所以不难想象,英国正享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得益于气候变暖,英国开始尝试种植国际主流葡萄品种如梅洛(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等。专家预测,到2080年,这些葡萄品种将遍布英国的大部分地区。然而,英国现有的135个酒庄年产量只有6,300万瓶,与法国和意大利数十亿的年产量相比,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小了。

7.埃塞俄比亚(Ethiopia)

目前,非洲葡萄酒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非,然而,纬度更低的国家正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埃塞俄比亚,凭借其高海拔的中央平原和适宜的气候,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葡萄酒生产大国。卡斯特集团(CastelGroup)是欧洲最大的葡萄酒商,他们在2007年与埃塞俄比亚签署了协议,在埃塞俄比亚种植了750,000株梅洛、西拉、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树。在2014年,该公司的年生产量首次达到了120万瓶。然而在埃塞俄比亚酿造葡萄酒还面临着很多其他的挑战,如要在葡萄园的周边挖2米宽的沟来阻止蟒蛇、河马、鬣狗等动物对葡萄树的损坏。

8.俄罗斯(Russia)

很少人会将俄罗斯与葡萄酒联系起来,但据估计,到2050年,俄罗斯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适合种植葡萄,俄罗斯人还非常希望葡萄酒能发展成为俄罗斯的新兴产业。目前,俄罗斯的葡萄酒主要从格鲁吉亚(Georgia)进口,进口量急剧上升,仅在2016年的前两个月,进口量就暴涨了154%。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我们的葡萄酒世界?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末日传言这些糟心事与气候变暖脱不了干系。但或许让你更加糟心的是,气候变暖竟会让你寻不到你最爱的葡萄酒了!

缘由?气温年年上升,味道将不再是那个味道,产区也将不再是那个产区了!

全球变暖,将如何影响葡萄酒?

我们先来看看气温是怎样年年上升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关全球地表温度的最新监测数据,自2001年至今的17个年头里,出现了136年间温度最高的16个年份(仅1998年除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未来50年的地表平均气温将上升2.5度(可能的情况)~4.7度(最坏的情况)。可信又可怕对不对?

再来看看,气温上升是怎样让我们最爱的葡萄酒,变了味道:

甜头大、酒精度高,酸度不够、口感松散,熟大了、像煮过一样,太平淡,风味不足!,这些都有可能是葡萄生长期内历经过多的高温天气导致的。

季节性的升温会改变葡萄生长周期,葡萄的花期、转色期和采收期都会相应提前。而转色期则尤为重要,转色期提前则意味着葡萄最主要的成熟过程会提前到相对炎热的日子进行。而后果就是,葡萄的化学变化明显:含糖量增多,酸度降低(尤其苹果酸),花色苷和甲氧基吡嗪含量降低。

温度升高会促进糖分的积累,葡萄含糖量高,转化出的酒精度就会高。含糖量和酒精度过高,酸味和其他风味会被掩盖,葡萄酒的香气和口感自然会改变(总体味道可能会如粘稠果酱般)。高温也会抑制花色苷的合成,而花色苷是一种对葡萄酒的色泽、风味、口感等方面其重要作用的酚类化合物。

另有相关研究证明,高温还会使葡萄酒产生氧化、蒸煮等缺陷性味道。

除了高温带来的影响,温室效应导致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增多,这些都能引起葡萄本身发生化学变化,继而影响葡萄酒的质量。

此外,温室气体CO2的增多与温度、湿度等因素相结合,很可能会加快葡萄生长,使葡萄皮增厚(单宁增加),生物活性增强(易患病害),从而影响葡萄的香气和味道。

当然,高温也不是一无是处,甲氧基吡嗪(青椒气味的来源物质)会被降低、促进它的降解,最终葡萄酒中不成熟味道的蔬菜、草本类(青椒)气息也将很难再出现。(当然对于认为生青味道是某些Cabernet家族的代表气味的人,这也是一个坏消息)

各产区葡萄酒味道日渐改变,世界葡萄酒地图也将随之变动?

一个葡萄酒产区不朽声誉的建立,除了土壤类型、海拔和种植技术,也许更要取决于葡萄生长期内得天独厚的日照、热量和降水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决定葡萄酒优劣的风土定义也将被改写,历史悠久的葡萄酒产区因其稳定而和谐的天气模式带给葡萄酒的独特味道将逐渐消失,甚至变得根本不适合葡萄生长。

世界葡萄酒产区版图即将发生改变。如今,著名葡萄酒产区将不再适合种植葡萄。

美国非政府组织国际环保以HannahLee为首的研究人员,使用17种不同的气候模型,来解释气候变暖对全球九大葡萄酒产区的影响。

这项研究表明,根据IPCC50年后气温将上升2.5~4.7度的预测,葡萄酒行业将经历一场地理革命。据估计,最首当其冲的要数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托斯卡纳和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产量将下降85%。同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到澳大利亚内陆国家(-74%)、加利福尼亚(-70%)、南非(-55%)和智利(-40%)。

也就是说,世界著名葡萄酒产区可能很快就不再适合种植葡萄了。这一预测结果被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学报上。

如果上述言论不足以让你信服,那来看一看更多的葡萄酒学家、气象学家们关于葡萄酒产区的这些伟大的(可怕的)预言吧!

旧世界:

墨西哥暖流的减弱或消失会让波尔多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变冷,被迫选择凉爽气候产区葡萄品种(有没有电影《后天》的既视感)。

然而,其他地区将变得更加温暖,以优雅、花香、酸爽口感著称的凉爽气候下葡萄品种很快就会被更具果酱味、更浓郁的温暖气候版本所代替。

有可能会重新定义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款经典罗纳河谷红葡萄酒或者经典勃艮第黑皮诺。前景尤其堪忧的要数葡萄品种黑比诺,因为能够保证它健康生长的温差空间只限于2摄氏度以内(但其他葡萄品种正常生长的温差区间一般为10C左右)。

勃艮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类似波尔多,甚至该地区的黑比诺种植可能会因为其娇气特质失去生命力,走向灭亡。

阿尔萨斯,在过去几十年间,采收期已经从10月提前到了9月,变暖的步伐将继续加快。

西班牙内陆则可能同样遭受干旱缺水的天气无以为继。

托斯卡纳的奇昂第地区将因为葡萄成熟过早而另选品种。

欧洲的地中海沿岸,涉及意大利、希腊和法国部分区域,将在2050年,变得完全不适合葡萄生产;相反,英国南部将会十分适合香槟的生产。

气候变化对葡萄酒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2017年的过去半年中,很多产区受到了霜冻和冰雹的侵袭。气候的变化不断地困扰着葡萄酒世界,之前的波尔多Vinexpo酒展就同样见证了气候变暖的恶果在欧洲有天气记录以来第二热的5月,波尔多Vinexpo酒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时冰与火之歌:气候变化对葡萄酒世界的影响论坛开展的同时,场馆外的温度高达41摄氏度!

享有盛名的Gaja家族在皮埃蒙特(Piedmont)和托斯卡纳(Tuscany)拥有多家酒庄,他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技术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此次论坛邀请了酒庄的少庄主GaiaGaja来分享她的经验。

作为葡萄种植者,我们每天会走进葡萄园观察葡萄的生长情况,对JohnHoldren教授所说的气候变化的情况深有体会。

其实我们很难否认,现在有些葡萄园的衰落是源于人类对于葡萄园的消极影响。例如,栽培的农作物过于单一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生产者们所做的某些极端决定(比如过于追求低产量或在不合适的地区施行高密度种植)。

但是,气候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需要做出相应改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目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中,最棘手的莫过于病虫害的侵袭和水资源的缺乏。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出如下对策:

选择合适的葡萄植株

我们必须不断投入大量资源,研究葡萄植株本身。

对于病虫害更为猛烈的侵袭,我们需要对葡萄植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选育具有更强病虫害抗逆性的葡萄植株变得更加至关重要。为了获得这些葡萄苗,我们不光要用传统的育种方式(种内和种间杂交),同时也要运用更多的生物科技,比如基因重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抗病虫害的葡萄植株中找出相应的抗逆性基因片段,并将其重组到没有该基因片段的葡萄中。

为了减少对水资源的使用,我们必须去寻找更适宜的砧木,通过嫁接,减少葡萄园的灌溉。

革新农业模式

此外,真正的对抗气候变化的措施必须要运用在葡萄园中。

相对于化学药剂的使用,我们应该更多地倡导利用植株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适应和战胜恶劣环境(如病虫害的侵袭,难以预计的天气灾难,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的种植方式,比如有机种植、生物动力法、可持续农业、和尽可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这些方式代表着将化学产品的施用量降至一个更低的水平。

我们要保护环境,运用更加绿色、可持续、少公害的技术来种植葡萄这种理论正在不断深入人心。但没有人敢给出一个固定的栽培模式,利用植株的自我修复能力来对抗恶劣环境的种植方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葡萄园里应该有不同的应用,我们不能用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去解决所有问题。

由于葡萄园实验和上述的种植方式要比传统方式消耗更多的成本,而优质葡萄酒往往可以获得更可观的经济回报,因此优质葡萄酒的生产者们更有责任成为引领葡萄园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

而真正的挑战是转换普通餐酒生产者们的农业模式,滥用化学药剂的种植方式必须要被取代。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葡萄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机械化应用广泛,大大减低了人工成本。但是如果想使新的农业模式应用在葡萄园中,适当的后退是必须的。如果问题不在葡萄园里解决,就必将在酿酒过程中出现。工业化的理化处理终将会使葡萄酒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同时,我必须花一些时间来谈谈葡萄园的灌溉问题。对于灌溉,人们有一个道德考虑葡萄酒从最初的食物和必需品变成了供人享乐的奢侈品。

但由于水资源日益缺乏,更显得弥足珍贵,它在农业中的使用便不得不更加向食物等必需品倾斜,因此在葡萄种植中水资源应该在极端条件下被谨慎利用,而不是仅仅为了提高葡萄的亩产量而滥用。

中国葡萄酒到底属于什么世界?


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人类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是在新石器时期(公元前8500~前4000)。

最早葡萄酒生产的证据出现在的中国(公元前7000年前)、格鲁吉亚(约公元前6000年),伊朗(约公元前5000年),希腊(约公元前4500年)和亚美尼亚(约公元前4100年)等地的考古遗址。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浮雕)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最著名的是PhtahHotep墓址,据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西方学者认为,这是葡萄酒业的开始(Vine,1981)。

在2001年的考古工作中,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000年)浮选出了葡萄的种子。中美科学家(McGovern.etal.2004)在对贾湖遗址的16件陶器内壁附着物萃取出的有机样本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的13件在红外光谱分析和高效液相层析时,都显示出和近东地区最早的酒非常接近的红外线结果。所谓近东的酒,指的是沉淀酒和一种混合了产自地中海的葡萄酒、大麦啤酒和蜂蜜酒的饮料。在这些陶器上检测出大量的酒石酸和酒石酸盐的成分,除了可以推测出是葡萄酿制的酒以外,山楂作原料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化学结果。但是野生葡萄种子是贾湖遗址发现的最重要的远古水果,而山楂种子在贾湖遗址则没有被发现,葡萄很可能因其芳香甜蜜而被用于这种混合饮料的酿造。这是葡萄用于酿酒的中国最早,目前也是世界最早的考古证据。比在现今伊朗境内扎格罗斯山发现的古代苏美尔人留下的公元前5400年的盛葡萄酒陶罐最少要早上3500年的历史。

贾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类型也很丰富,有夹砂陶、泥质陶、夹碳陶、甲蚌或骨屑陶、夹云母片和滑石粉陶五大类。而且陶器中有少量尖底类,虽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尖底,接地处蹾出一个小平面。这些陶器的种类和形状具备了充当酿造葡萄酒的容器的条件(吕庆峰、张波,2013)。

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的哈摩拉比王朝的法典中已有对葡萄酒买卖的规定,对那些将坏葡萄酒当作好葡萄酒卖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说明当时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而且也有一些劣质葡萄酒充斥市场。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带回葡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并逐渐传开。公元1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已极为兴盛。希腊人不仅在本土上,而且在其当时的殖民地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也进行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然而在当时,高卢的葡萄酒生产并不很重要。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至17个世纪以后的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至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据TheDiscoveryofAmericainTheTenthCentury一书记载,公元1000年,LeifEricson从冰岛出发,穿过大西洋,来到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野生葡萄。

16世纪中叶,法国胡格诺派教徒来到佛罗里达,开始用野生葡萄(Vitisrotundifolia)酿造葡萄酒。

公元16世纪,西班牙殖民将欧洲种葡萄(Vitisvinifera)带入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拉。

公元16世纪,英国殖民将栽培葡萄带到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但尽管作了多次努力,由于根瘤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侵袭,以及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欧洲葡萄的栽培失败了。

公元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时期。1861年从欧洲引入葡萄苗木20万株,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葡萄园。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几乎全部被摧毁。后来,用美洲原生葡萄作为砧木嫁接欧洲种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葡萄酒生产才又逐渐发展起来。

现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产,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以及墨西哥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李华等,2007)。

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全世界葡萄属植物有80余种,原产于中国的就有42种1亚种12变种。例如分布在中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李华,2008)。因此,在9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用野葡萄酿酒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于1980年出土于河南罗山天湖的商代(约公元前12世纪前后,距今3000多年)古墓。在这个古墓里,发掘出一个密闭的铜卣,里面盛满液体。经北京大学化学系检测,该液体乃是保藏了3000多年的葡萄酒(吕庆峰、张波,2013)。这也代表了字新石器时代以来已经形成的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延续。

在世界范围内,葡萄酒的最初起源地在东方,而且是多个中心,包括中国、叙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等国家。葡萄酒由远东传入欧洲,然后又由欧洲传入远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因此,远东(主要指中国)是葡萄、葡萄酒的起源地,欧洲则是后起源中心,即栽培葡萄品种的后驯化与传播中心(陈习刚,2009)。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葡萄浆果落地裂开后,果皮上的酵母菌就活动,酿酒也就开始了,而根本不需要人为加工。正是因为如此,葡萄酒才成为已知的最古老的发酵饮料。也正因为如此,在人类起源的远古时期就有了葡萄酒(李华,2005)。而中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李华,李甲贵,2000)。McGovernetal(2004)的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这一观点,而且还证明中国人可能在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

中国古代曾将葡萄叫做蒲陶、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被叫做蒲萄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中国最早对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所反映的时代上起殷商(约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前后七、八百年,共收诗歌305篇。由以上三首诗歌可知,在《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我国的葡萄栽培已处于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段,人们不仅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还有了人工栽培野葡萄。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蓏,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样,在约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

酒精是如何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酒,这里泛指所有含酒精/乙醇(C2H5OH)的饮品。

古代主要有三大类:以大麦等穀物酿造的啤酒类、以葡萄等水果酿造的葡萄酒类、和蒸馏烈酒。

酒与人类渊源极深,可以说,人类自有文明之始,便已有酒的存在。因此,酒被认为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实体证明。

人类主要几个早期文明中,基本上都有酒的存在。最早的葡萄酒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中东地区的伊朗和乔治亚。在中国,酒的证据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是用米、蜂蜜和水果发酵而成。

在美洲的印加帝国,早于公元前5000年,已有玉米制成的酒精饮品,在宫廷政治及祭礼中担当重要角色。在印度,约于公元前1000年已有由大麦和米酿造的啤酒。在古埃及,关于酒的考古证据特别丰富,墓穴的绘画,雕象等,把整个酿酒的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另外在非洲大陆,不同土著部落之间也有各自特式的酒精饮品。基本上,直到欧洲人展开世界性的扩张前,只有澳洲和小数太平洋岛国没有酒精饮品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因信仰问题,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世界,酒精类饮品早已绝迹多时,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先民与酒无缘,因为考古学家指出英文的「Alcohol」,正是源自于阿拉伯文「alkohol」。

在远古时代,酒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葡萄酒是贵族饮品,反映精英文化

葡萄酒通常是贵族的饮品,反映着精英的文化。相对地,啤酒作为平民饮品,更多地反映着庶民的文化。只因酒精/乙醇是可以透过多种高糖、高淀粉的食物,以多样的技术发酵出来。

因此,不同的酒精饮品,可以反映不同地方、文化体、族群、社会结构、技术水平、生产力以及物资分配制度等。酿制出来的酒精饮品,基于不同的口味和营养,又会构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营养价值观、礼仪体制、以及社会秩序。

简单来说﹕同一种穀物,可以制成粥、可以制成面包、更可以制成啤酒或者威士忌。一切基于当时人的技术、观念、与需求。

例如,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葡萄酒就被视作是他们掌管死亡的神奥西里斯的恩赐,因此只能在宫廷活动及祭祀中使用,并只能被贵族所饮用,而平民则只能饮用啤酒。

相同的例子还有公元前700年的古希腊,他们的酒神迪奥拿斯同样享有崇高地位,因此葡萄酒也被视作祭祀庆典的必需品,只是相对丰富的产量,使葡萄酒日渐进入古希腊人的餐桌中。

至于在古罗马,葡萄酒同样被视作精英的权力象征。特别的是,古罗马对于女子饮酒是有严格限制的,女子只能饮用少量渗水的葡萄酒,因为罗马人认为女人酗酒会影响生育能力,并且败坏道德,将会被视作通奸罪而处死刑。

而葡萄酒之所以被视作精英们权力和成就的象征,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因为生产优质的葡萄酒需要消耗大量的农作物,并且需要大量熟练的技工,因此只有在生产力相对强大,且有大量剩余物资及人手的情况下方可进行。

正因为酒与权力的关系如此密切,对酒进行管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早于公元前1800年前,现存最早的法律文典,巴比伦的汉摩拉比法典之中,已有对酒的贸易进行管理,当街醉酒闹事将会遭到重罚。

气候变化或将影响葡萄酒口感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对地球上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人们对葡萄酒的口感喜好。

英国在线葡萄酒零售商NakedWines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口感喜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最受好评的葡萄酒为产自较为温暖的地区的葡萄酒。另外,它的研究还发现,英国葡萄酒消费者喜好酒精度偏高的葡萄酒,他们的酒精度甜蜜点高达14.2%abv。

NakedWines的经理埃蒙菲茨杰拉德(EamonFitzgerald)说,这份研究展示出消费者现在对更强劲,更浓郁,酒精度更高的葡萄酒的偏好正在逐渐提升。

这份新研究是基于过去7年里从NakedWines的消费者身上搜集到的数据来进行的,数据分析了超过1,700款葡萄酒所获得的3百万个评分。

NakedWines的葡萄酒经理雷伊奥康纳(RayOConnor)说:现代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使得葡萄藤变得更为高产,它们出产的葡萄具有更高水平的糖度,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也就具有更高的酒精度。不过,在葡萄生长期,温度的适度提高也让葡萄可以达到更高的成熟度,更高的浓郁度和更高的糖度,而这些,似乎正是消费者想要的结果。

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无疑会给葡萄酒酿造带来挑战;但从短期来看,部分产区温度的适量提升确实有助于生产出可以满足消费者目前喜好的葡萄酒。

去年年底,富邑集团(TreasuryWineEstates)公布,它正在致力于开发新的技术,包括地下灌溉,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其分布于全球各地的葡萄园的影响。

气候、土壤、地形等风土是如何影响葡萄酒?


在葡萄酒相关的话题中,总不缺乏风土(terroir)一词的身影,即使许多人依然无法给风土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人们就风土对葡萄酒影响的讨论总是乐此不疲。本文就带你走进风土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什么是风土?

风土可以概括为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总和。风土本名Terroir来源于法文词Terre,意为土地,可以用在很大的区域,比如波尔多,也可以用来形容葡萄园内的小区域。

虽然风土本身并没有味道,但人们可以通过一款酒各方面的特征品尝和体会它,比如酒精度、酸度等。

风土如何影响葡萄酒?

1气候

气候是用来描述葡萄在生长周期经历的平均天气。在与风土相关的气候因素中,气温显得意义非凡。一个区域的气候由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纬度等因素决定,气候大致可以分为凉爽类型、温和类型、温暖类型以及炎热类型。

在温暖或者炎热的地区,葡萄能够积累更高水平的糖分,故而由其酿造而成的葡萄酒具有较高的酒精度。在凉爽或温和的地区,葡萄积累的糖分会相对较低,同时保持一定水平的酸度,由这些地方的葡萄酿造而成的葡萄酒往往拥有较低的酒精度和较高的酸度。总而言之,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气候下生长的酿酒葡萄,都有各自的特色。

此外,规模较小的亚区域或者一个葡萄园,还会拥有各具特色的微气候。受到不同气候条件影响的葡萄园或者亚区域,其所出产的葡萄酿造而成的葡萄酒会具有独一无二的显著特征。

2土壤

一个地区的土壤类型对葡萄酒的风味也能有深远的影响。贫瘠的土壤对于其他许多植物来说,是恶劣之所,但对于葡萄这类藤本植物来说则是乐土。

据多位葡萄种植家研究,土壤还会为葡萄酒带来某种矿物质风味,虽然科学家们至今无法确定这类风味具体如何产生。

土壤的类型和构成可以调节葡萄园内的温度。较深色的土壤能吸收太阳光,提升温度,而颜色较浅的土壤则会反射太阳光。土层中颗粒较大的岩石可以储存热量,等到夜晚温度下降之时释放热量,温暖葡萄藤蔓。

最后,土壤可以给葡萄直接供给水分。水分通过附在黏土上的方式储存在土壤中,土壤中黏土的比例越高,储水能力也就越强。酿酒葡萄的水分供给需要维持在一个平衡的水平,太多或者太少都会对葡萄果实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土壤的构成对葡萄果实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地形

地形和地貌是葡萄园的位置以及周围的环境属性。说到地形,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葡萄园在地图上的位置,还要将坡度、海拔和附近的其他相关自然因素也考虑进来。

葡萄园的坡度和朝向会影响葡萄接收的光照量。与温度一样,阳光对葡萄的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葡萄接收的阳光不足,那么其酿造而成的葡萄酒就会呈现出粗糙的特征,产生令人不悦的口感,且生青味浓重;但相反,如果接收的阳光过于充足,葡萄果实过分成熟,就会产生带苦的果酱风味。

海拔是另一个影响葡萄园温度的因素。一定范围内,海拔越高,温度越低。较高的海拔可以降低葡萄园的温度,而且,海拔相对较高的区域,昼夜温差也较大,这有助于葡萄果实保持酸度,积累风味。

像湖泊或者山脉这样的自然因素,对于葡萄的成功栽培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湖泊和大型的水域可以调节气温,使得葡萄园的温度在冬季不至过于严寒,夏季也不会过于炎热。而山脉则可以保护葡萄园,减缓大风、大雨等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

了解风土对葡萄酒的影响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简单,但要从一款酒中体会出不同风土的特征,则会复杂得多,这需要各位酒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体验。

英国酒文化和中国酒文化有什么不同?


曾经,外媒评选出世界上最爱喝酒的国家,中国位列第二,而一直被认为是酷爱喝酒的俄罗斯却没能成为第一,然而在各国人眼中气度不凡、绅士风度彰显的英国人,竟然夺得了冠军。分别获得第一第二位的英国酒文化与中国酒文化有何不同之处呢?

酒种的不同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

说起英国酒,最负盛名的就是苏格兰威士忌了。中世纪,炼金术士们炼金时偶然发现了制造蒸馏酒的技术,后来这种酿酒技术流传至古爱尔兰,爱尔兰人把当地麦酒蒸馏之后酿成的酒称为usquebaugh(生命之水),这就是威士忌的起源与名称由来。威士忌酒是闻名世界的佳酿,主要产地是英国的苏格兰。英国人把威士忌视为自己国家的一宝,并以痛饮威士忌为人生一大乐事。

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而英国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英国饮酒方式多为:夕阳西下的时候,尤其是夏天,英国大小城市酒吧一座难求。多数人手端高度数啤酒,倚着柜台侃侃而谈,坐在酒吧椅上的往往是点了烈性酒豪饮的。英国人喝酒不像中国人那样点上荤素几个小菜,啤酒配上芝士薯片,就很好。通常英国人进了酒吧喝三大杯才罢休。很多人喝到酣处,会把玻璃杯随意乱扔或紧握酒杯就上车回家,一些酒吧最后无奈只好放弃玻璃酒杯,而给顾客提供一次性塑料杯。

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英国人则是传统的西方思维,饮用酒时则反映出对酒的尊重。英国人的饮酒礼仪和饮酒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英国人是怎样影响葡萄酒风格的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英国人极大地影响了一些葡萄酒的风格。

英国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不能满足大量优质葡萄酒的生产,但临近法国等主要葡萄酒产区,航海时期积累的大量资本,还有善饮的英国人,让英国很早之前就成为重要的葡萄酒市场,并极大程度了影响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波尔多干红葡萄酒(Claret)在英国人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从13世纪起,波尔多干红葡萄酒和牛排就常常一起出现在英国人的餐桌上。丰厚的利润和较好的贸易环境,让法国商人加大了出口力度。相关资料记载,到14世纪初,有约90,000,000升葡萄酒从波尔多出口到英国。对于当时的运输条件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在17世纪末期,英国伦敦出现了一些法国葡萄酒的专卖店,与此同时,梅多克(Medoc)的葡萄酒产业刚刚起步。英国这个重要的法国葡萄酒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引导了这些新的葡萄酒庄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还推动了酒瓶的改进。1615年,为保护森林资源,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KingJamesI),下令禁止玻璃制造商使用木材,直接促进了玻璃制造业的改革。到17世纪末期,英国生产的玻璃瓶更厚、更重、更结实、更便宜,颜色也更深。这种新的酒瓶,可以让波尔多干红葡萄酒在瓶中陈酿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为法国葡萄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7世纪末的英法战争,让葡萄牙国酒波特(Port)取代波尔多干红葡萄酒成为英国人的新宠。波特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一个叫约伯比尔兹利(JobBearsley)的商人,他于1692年在葡萄牙的上杜罗河区域(UpperDouro),偶遇一款由当地耶稣会教徒酿造的强劲葡萄酒,并决定将它引入英国。英国和苏格兰的酒商为了避免这款酒在长时间的海运中变质,便在葡萄发酵中期加入中性的烈酒白兰地(Brandy),并将其取名为波特。1703年,英国和葡萄牙签订梅休因条约(MethuenTreaty),良好的贸易环境下,英国出现很多波特酒生产商,如著名的泰勒波特酒庄(TaylorsPort)。

善饮的英国人还发现优质波特,特别是年份波特(VintagePort)在瓶中陈酿一段时间后饮用更佳,所以英国出现了圆柱形、窄肩设计波特酒瓶和很多专业酒窖。而且由于年份波特在瓶中陈酿会析出大量沉淀,聪明的英国人又制造出醒酒器和开瓶器,和衍生出一些至今沿用的醒酒、开瓶礼仪。

相较而言,香槟(Champagne)出现在英国市场比较晚。早期的香槟瓶,会因瓶内压强过大而爆炸。直到19世纪后期,英国人改善玻璃制造,生产出能承受6个大气压及以上压力的酒瓶后,饮用香槟才变得安全。在当时,香槟都是甜型的,直到1848年,一个叫伯恩斯(Burnes)的伦敦商人突发奇想,想尝尝没有加糖的1846年份巴黎之花香槟(Perrier-Jouet)。受此启发,1860年,几个香槟酒厂尝试向英国市场推出一些残留糖分更少、成熟度更高的干型香槟,随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尽管老一辈的英国人习惯甜型香槟,到1874年,大部分出口到英国的香槟慢慢转向干型。此后,香槟的风格便逐渐发展成为今天这种高酸、干型的风格。

中国葡萄酒产区大全


随着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中国本土出产的葡萄酒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来中国葡萄酒产区采风的葡萄酒人越来越多。尽管本地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占有数量的优势,想了解中国葡萄酒产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目前尚未有确定的产区划分大家习惯上描绘的产区,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划分进行。尽管这种划分有待完善,但是,对于走访葡萄园还是具有帮助的。

1、山东产区

如果把山东排在葡萄酒产区之首因其历史悠久以及销售量以及销售额度最大,也是当之无愧的。这里的葡萄酒主要出产于山东半岛,名气最大的为烟台产区然而,该地区的酿酒葡萄园主要集中于蓬莱;除此以外,山东半岛的另一侧,青岛也有几个酒庄出产葡萄酒。

该产区因为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力量较强,加上气候温和,葡萄在冬季可以自然过冬而无需特别人工保护;但是,夏季多阴雨天气,光照时数偏低,葡萄病虫害发生几率较高是困扰当地葡萄酒发展的主要问题。

2、河北产区

产量与销售额排在山东之后的是河北省。河北的葡萄酒产区有位于北京西北方向,出产了中国第一瓶干型白葡萄酒的沙城产区,和位于北京东北方向,出产中国第一瓶干型红葡萄酒的昌黎产区。昌黎临近大海,葡萄生长季湿度较大,葡萄病虫害防治的压力不小,如同北方其他的产区一样,葡萄冬季需要人工保护才能安全过冬;沙城作为临近北京的产区,一方面在市场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受燕山山脉阻隔,来自东南方向的潮湿空气难以飞跃到此地,造就了夏季较前文提到的产区为干爽,日照时数也多一些。该地区利用当地广泛种植的龙眼葡萄酿造半干型葡萄酒,曾经在市场上红极一时。

3、北京产区

北京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一直获得行业的高度关注。目前在与沙城处于同一气候区的延庆,以及西南部的房山等建设了一些小型酒庄。该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紧张,酒庄规模往往很小,但是或许是开展葡萄酒旅游的理想产区。

4、天津产区

天津具有栽培葡萄传统,该地区的茶淀出产的玫瑰香(MuscatHamburg)闻名全国。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建成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中法合营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就是利用这里的玫瑰香开始酿造葡萄酒。

5、山西产区

山西虽然葡萄酒的规模较小,酿酒葡萄主要集中于太原盆地,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得益于怡园酒庄的成功,该地区在葡萄酒行业绝对占有重要地位。新建成的戎子酒庄邀请JeanClaudeBerrouet作为酿酒顾问,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6、陕西产区

陕西作为葡萄酒产区不温不火,但是,由于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的葡萄酒专业设立于该地区,因此在当地投资建设葡萄酒庄也就顺理成章。位于蓝田县的玉川酒庄,因其别具一格的建筑,吸引了诸多访客。张裕葡萄酒公司投资兴建的张裕瑞那城堡酒庄,已经开始出产葡萄酒。

7、吉林产区

吉林的长白山地区,分布有中国原产的山葡萄(Vitisamurensis)。这种葡萄的抗寒性很好,尽管当地冬季严寒,却也能自然越冬。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葡萄育种材料,中国很多葡萄育种者利用山葡萄与欧洲葡萄进行杂交,培育出一系列抗寒性好的酿酒葡萄品种。山葡萄采收时,果皮花色苷含量以及含酸量极高,但是糖分含量往往不足,酿酒时需要添加外源糖分。当地人利用这种葡萄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将近100年,然而,这里出产的葡萄酒产品标准不同于其他地区。

8、辽宁产区

中国也出产冰酒,最为有名的就是辽宁桓仁县,五女山酒庄,张裕黄金冰谷都分布于此地。

9、新疆产区

如果说出产酿酒葡萄最多的地区,那肯定是新疆。新疆由于出产大量的葡萄干而闻名于全中国,这里光热条件优越以及土地资源丰富,最近十几年以来,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增加很快,形成了天山北坡的玛纳斯盆地产区,以及南坡的焉耆盆地产区,另外在东部的吐鲁番以及西部边境的伊犁也有集中的酿酒葡萄园。

虽然长期以来,这里主要以酿造原酒销售给外地企业为主,但是近几年也有一些酒庄陆续建成并出产葡萄酒投放市场,获得了较好的声誉。该产区地处偏远,在生产资料以及产品运输方面比照其他产区不具有优势。

10、宁夏产区

如果说葡萄酒产业在哪个省区经济中地位最为重要,那一定是宁夏。这里光热条件较好,得益于黄河流经该地区,虽然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却也能很容易进行人工灌溉。该地区成立了中国唯一的一个省级政府下的葡萄酒产业管理局,政府在技术培训、种苗引进、园区道路与水电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很大支持。

该产区出产的几款葡萄酒先后获得很多国内外葡萄酒大赛的奖项,吸引了很多葡萄酒财团的投资,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明星产区。

11、甘肃产区

甘肃出产葡萄酒的历史也较为悠久,但是,由于地域狭长,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一直没有很大起色。当地的酿酒葡萄主要集中于武威地区,总体来说,气候偏凉,晚熟品种表现差强人意。

12、内蒙古产区

内蒙古的乌海地区种植葡萄的历史较为悠久,这里出产的葡萄干品质不错,汉森酒庄是该地区的代表企业。

13、云南四川产区

云南四川靠近西藏的地区,由于海拔较高,虽然纬度很低,但是,气候并不炎热,在澜沧江、大渡河、岷江等上游河谷地区,反而形成了独特的风土条件,建成了香格里拉酒庄、高原魂酒庄,白马酒庄(尚未确定正式名称);以及四川的康定红酒庄、攀西红、领地酒庄等。与山东产区类似,这里种植的葡萄冬季不需要保护可以自然越冬,较高的海拔,带来充足的阳光,葡萄品质优越;但是,葡萄园土地零散,山地之上难以开垦出集中连片的土地,星罗棋布的10几块地才能凑成1公顷是很普遍的现象,当地没有葡萄种植的历史,难以找到合格的劳动力也是当地葡萄酒庄投资的另外一个挑战。

简单了解葡萄酒的新世界与旧世界


人们总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是人性的体现,无可厚非。在葡萄酒界,产区众多,各具特色,极度繁复。于是有人将这个万千世界简单分成两部分:旧世界新世界。

任何对葡萄酒稍有了解的朋友肯定听过旧世界或新世界。有的人说新世界的葡萄酒更好喝,有的人觉得旧世界的葡萄酒才是真正的好酒。事实上,这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不能说哪种风格更好,完全视个人的偏好。

那么究竟何谓新世界,何谓旧世界?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

旧世界

旧世界似乎略带贬义,所以有时会被称为传统酿造产区。这些产区被认为是葡萄酒的诞生地,因为酿酒葡萄--欧亚葡萄(VitisVinifera)就是发源于这些产区。

传统酿造产区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德国,以及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等。这些产区都有着悠久的葡萄酒历史,处处渗透着引以为傲的酿酒传统。葡萄酒相对更轻盈,酸度更高,酒精度更低,果性相对更优雅。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总结。旧世界的范围很广,同一个产区里都可能有着多种风格,很难一概而论。但它们都有着一个明确的共同点,葡萄酒的酿造一般都有严谨的规范和指引。各种的分级制度,陈年程度、甜度等级等等。甚至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的酿造,再到最后装瓶销售都有各自的要求和规定。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酿酒师想跳出框框玩新意,就只能采用更低的级别。

新世界

如果真想跳出框框,可到新世界一展抱负。新世界出现在大航海时代,来自旧世界的酿酒技术和欧亚葡萄传到新大陆殖民地,如美国、澳洲、南非、智利、阿根廷、新西兰。另外中国、印度、日本等都被纳入新世界的行列。

不管技术的传入是自愿还是被迫,新世界葡萄酒历史的开始绝对离不开旧世界。相对地,新世界可就没有这么多规章制度。因为这些移民当年都是在对一片荒芜的大陆从头开始,没有监督,自然放开来搞,各种曾经被压抑的创意,各种独特的试验就在这里迸发。

新世界偏向拥抱新技术、现代科技的馈赠。葡萄酒相对更澎湃,酸度更低、酒精度更高,果性更成熟、丰富。

在酒标上,传统酿造产区则相对复杂很多。旧世界更注重风土的表达,一般都会标示产区,甚至某一块葡萄园,还有各种等级、陈年程度等等,但很少会标示葡萄品种。而新世界就简单很多,它们注重葡萄特性的表达,总会标示产区和葡萄品种,但很少有等级的标示。

如果想要更全面了解新旧世界的不同,大可以买同样葡萄品种、不同产区的葡萄酒感受一下。比如法国卢瓦尔河(Loire)普伊-富美(Pouilly-Fume)产区的长相思(SauvignonBlanc),以及新西兰马尔堡(Marlborough)产区的长相思。你可能就能感受到何谓澎湃,何谓优雅。

但这并不是说旧世界葡萄酒更优雅、更浪漫,新世界更简单、更直接。旧世界里其实也能找到类似新世界的风格,而新世界里也有传承着旧世界的传统。新旧交替,才是品酒之道。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