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红酒与葡萄酒专题。这篇关于《葡萄酒与中国文化探秘》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葡萄酒文化以中国传统白酒、孔孟文化、道家和佛文化为基础,演变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更成为宏观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范例。

一直以来,西方人对于中国人饮用葡萄酒的习惯总是有些成见和误解,对中国葡萄酒爱好者圈子里的流行趋势他们也并不了解。最近,《先驱独立报》网站的特约专栏作家郭光伟(音)的一篇文章为读者展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葡萄酒爱好者所带来的葡萄酒饮用习惯的变化,以及葡萄酒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郭写道: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以前,饮酒是男人,尤其是中国北方寒冷地带的男人们的特权。而如今,随着女性成为重要的劳动力,地位不断提高,女性饮酒者越来越被大众接受。

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饮酒习惯,比如在宴席上要一干而尽,葡萄酒也入乡随俗,在宴席上通常冰镇后小杯饮用,方便干杯。

中国人的葡萄酒知识也越来越丰富。郭说:葡萄酒文化不仅包括酿酒方面,还包括葡萄酒的社会影响,而这些知识已经为中国的葡萄爱好者所熟知。有的人甚至对于葡萄酒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很了解。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纵贯古今一步步延伸到葡萄酒杯中。葡萄酒文化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中国文化的诸多系统相融合,以中国传统白酒、孔孟文化、道家和佛文化为基础,演变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更成为宏观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范例。

酒在中国古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因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郭还说,中国很多书法家的大作也都是在豪饮的时候完成的。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中国成语与酒文化


杯中之物、青梅煮酒、金貂换酒、灯红酒绿、琼浆玉液、酒囊饭袋、如醉如痴,细细数来,我国带酒的成语不胜枚举。剖析这些成语,对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大有裨益。

这些带酒的成语,有的反映了酒之礼,即以酒作祭祀,如斗酒只鸡、只鸡絮酒。有的表现了酒之交,也就是酒的交际功能,如醉酒饱德、醴酒不设。有的则是状酒之乐,如酒酣耳热、对酒当歌。有的又是写酒之醉,如酩酊大醉、我醉欲眠。还有的是指出酒之误,也就是过分沉溺于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花天酒地、醇酒妇人。而更多的则是以酒设喻,借以说明某种事理,如乞浆得酒是形容得到的比期望的还要多要好;以酒解酲是比喻治病或除弊的方法不对头,反使弊病加深。哺糟啜醨则是说放弃了原则,转而同流合污,等等。

有意思的是,有的成语表面上看虽然不带酒字,但暗地里却是酒气袭人。这几分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与酿酒之物有关而使人想到了酒,如糟糠之妻;有的又是通过动作、状态表示了酒,如浅斟低唱;还有的是以美好的形质来指称酒,如交杯换盏、移樽就教、一觞一咏、觥筹交错、飞觞举白、浮一大白等。

带酒的成语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和其他的许多成语一样,它们往往出自于一个个精采的故事,这更使得酒趣盎然,同时也更耐人玩味。拿我醉欲眠这个成语来说,它讲的就是陶渊明喜欢喝酒,这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每当有人造访,不论贵贱他必设酒痛饮。一旦他先醉了,他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也不管别人是否还想再喝,充分表现了为人真率的性格。对此,唐代的李白十分赞赏,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就曾写道: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再比如饮鎚自醉这个成语,是用来嘲讽那些爱钱到了不顾羞耻的人的。这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苏五奴的人,他的妻子张四娘能歌善舞,经常被人邀去作三陪,而苏五奴每次都要一同前往。为了防他碍手碍脚,别人往往要用酒先将他灌醉。对此,苏五奴心知肚明,索性把话挑明了:但多与我钱,饮鎚子亦醉,不烦酒也。鎚,古时的一种蒸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只要给钱,苏五奴这个人就很乐意让自己的老婆卖色,所以无需用酒灌,吃蒸饼也能醉,事实上就是装作没看见。由此也可见出,要钱不要脸的人,从古至今都有。此外,使酒骂座说的是殷纣的故事,等等,例子很多。

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

欧洲酒文化与中国酒文化的差异


以往是旧世界葡萄酒独领风骚,近年来新世界葡萄酒也不甘示弱。各国的葡萄酒各有特色,可谓是百花齐放。

可在中国,人们向来较推崇欧洲的葡萄酒,且欧洲葡萄酒一直占据着中国市场的大份额。欧洲葡萄酒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俨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标志。

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欧洲的葡萄酒文化,比中国的酒文化高大上呢?

首先说说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有流觞曲水。中国古上饮酒,讲究饮人:或高雅之士,或知己故交,或玉人可儿;讲究饮地:花下竹林,曲径荷亭。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讲究饮趣:清淡妙吟、传花度曲。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自古酒文化一点都不low,反而觉得很雅致。但是现今的中国酒文化却是这样的

呈现的情景不是恋人对饮的雅致,更不是诗人豪饮的狂放,而是一种有时不分性别的吞咽比赛和其背后隐藏的变相要求。在某种意义上,酒在中国已经远超出了休闲娱乐的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没有硝烟的角力或者说较量手段。

也可以这样说

喝葡萄酒的凯撒和青梅煮酒的曹刘,同样高大上。只是现在天朝的酒文化被畸形的酒桌文化拉低了整体格调。

说完中国的酒文化

我们来谈谈欧洲的葡萄酒文化

就拿最具代表性的法国葡萄酒做例子。

法国人一开始推销葡萄酒的手段,我是服气的。他们总是塑造一种关于高雅和浪漫的法式生活,然后借此推销法国产品。提起法国,人们立马想到的产品就是香水和葡萄酒,对其赞美似乎早已根深蒂固。

欣赏一瓶葡萄酒,就像欣赏一件工艺品。

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

法国人在推销自己的葡萄酒时,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推销一种饮品,而是在推销一种高雅和浪漫的生活方式。

现今欧洲的葡萄酒文化之所以显得高大上我把原因归纳为3点

1、中世纪,葡萄酒仅能在教会酿造,只有很少的贵族才可以饮用,逐渐显得高大上。在古罗马时期,奴隶也可以饮用葡萄酒,很平常。古希腊时期的酒神节,饮酒时荒淫无度(当然从艺术角度看是一种人类抛弃枷锁回归原始状态的美);

2、另外,国内葡萄酒的消费习惯远没有欧洲普及,葡萄酒文化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还算新鲜。在很多欧洲国家,葡萄酒饮用和我们平时吃饭喝酒没什么区别;

3、酒商提高葡萄酒的身价,所谓的高大上消费观念会存在。因为酒作为一种商品,被消费,其很重要的一种满足诉求就是帮助消费者完成身份的贴标签,这就是在特定价格区间和价值定位的酒类商品属于奢侈品。

可以看出,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高大上。大部分原因是外界的种种因素影响着,让我们觉得其高大上而已,这是假象。而现在的国内酒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糟粕,很难与高大上挂钩,这却是真相。

所以相对于中国的酒文化欧洲的葡萄酒文化显得高大上是假象亦是真相

酒如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这句话假如进行缩句酒是盛唐。可见在当年,酒代表的是大唐文化。如今,我们想重塑我们曾引以为傲的酒文化,任重而道远。

酒:中国文学发展的辅助剂


在古代,就有许多诗人以酒作诗,以诗歌酒,诗酒同风;而每一种美酒背后都会跟一串美妙的传说故事,成为我们小说家写作的素材;诗与典故也有着极深的缘分;借酒喻理,意在酒外,于是酒与警句的关系日益亲密;而作为饮酒行酒令的文化形式更与文学紧密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酒与文学的缘分更深,酒与文学的关系被人称为,酒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辅助剂。

酒与诗歌。

在我过的诗歌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酒的影子,到处都可以闻到酒的醇香。有人作了如此的假设;如果没有酒,陶渊明不能安享田园之乐,李牧文章不会上天入地.。自古以来诗酒同风众所周知。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以酒为主题的篇章,如其中提出的醉酒饱德观点,认为君子当醉而不失态,当醉而不损德,这可谓我国酒文化的起源。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诗人以酒酿诗,以诗唱酒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而且由于发醇诗歌的酒母不同,每个诗人酿出来的诗,亦同我国名目繁多的美酒那样,有千家风味、万种情调,令人叹为观止。譬如:晋代陶渊明的田园诗酒,闲适而怡琰,又不乏酒的清芬;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酒,是大漠里悲壮的豪情与欢歌;李白的浪漫诗酒,融旷达与豪放于一炉,映照出一个醉魂归入极、啸傲御座侧的自由、奔放的不羁性格;与李白同为唐诗双壁的杜甫,酿的大多是民间诗酒,与绍兴花雕一般,醇香中略带苦涩之味,大多是因为渗透了他上悯国难、下通民穷的一片苦心之故。

唐宋年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酒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唐宋诗歌大多与酒有关联,其代表人物当推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他素有酒星魂、酒圣、酒仙之称。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而我们翻翻李白的诗集,就发现他生活酒诗同乐的情趣。譬如: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等等。真可谓诗酒风流,难怪郭沫若言: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的确,李白的死极富浪漫情调: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溺死。杜甫是以酒愁见长的,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制阶级与贫苦人民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从而赋予酒文化更深层的内涵。

宋代欧阳修,自称醉翁。他的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换长条落香雪;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花落春寂寂。都传为佳话,更可贵的是他不仅爱喝酒,且喜酿酒,他写的一篇《酒经》的文章,寥寥数字,由制饼曲以至酿酒,无不备述,与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很相似。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名篇中也有不少带酒味的佳品。例如:早期的《如梦令》、《醉花阴》等词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显示一个封建贵族闺秀休闲、风雅、多愁善感的生活的品饮。南渡以后,国破人亡,境遇孤苦,酒樽也满蘸哀愁凄情,如《声声慢》中有寻寻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在古代妇女善饮而善写酒意酒情的,李清照恐怕是代表人物了。而陆游的《红楼吹笛饮醉大醉中作》诗想象力丰富、艺术手法之夸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堪称历代酒诗文学之冠。总之,诗人借着一壶酒,超脱现实,酣醉其中,诗兴勃发,浮想联翩,平添了诸多真情与童心,以至于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交融一起,创作了唯美的小品和豪迈的长歌。

酒与典故。

中国有关酒的典故很多。有些典故甚至演绎成了酒名。譬如不拜将军,据说不拜将军在晋代时是指偷来的酒。此说出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钟会偷酒的故事。此外,历史上著名的貂裘换酒讲的就是晋阮孚纵酒浪饮,尝以金貂换酒两遭弹劾均为元帝宽恕,终改前非佐成大业。汉朝的灌夫骂座,写的是汉武帝时大夫灌夫与丞相田纷有隙,一次灌夫敬酒不成便借酒发疯,痛骂田纷的故事。

酒的典故为我们研究酒文化打开一个明亮的天窗,丰富了我国酒文化的内容,使其更加悠远、神奇。

酒与小说。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许多小说有关于酒的情节。譬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酒狂》的故事,写缪永定酗酒死了,在阴司仍嗜酒如命,喝得酩酊大醉,顿忘其死。靠了阴司里当酒店老板的舅舅行贿,得以复生,且缪永定还阳后,又因为花钱买酒喝而舍不得给阴司里的舅舅花几两银子买纸钱,最后又被揪回阴司。除此之外另一篇《酒友》,描述了一段关于酒的友情,其结局让青年的生命早去阴间以解脱人世的悲惨,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中国悠久灿烂的葡萄酒历史文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诗人王翰用最精炼的诗句表达出盛唐时期诗人对于葡萄酒的喜爱。葡萄酒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它起始于汉魏,灿烂于盛唐,鼎盛于元朝,转折于清末,到当今已经发展成为深受普通大众所喜爱的酒精饮品。

汉朝:葡萄酒业的开始与发展

我国早在汉朝时期,即公元前206年(汉武帝建元年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葡萄,并且有了葡萄酒的生产酿造。司马迁曾在《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的信息。

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这一史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我国栽培葡萄的技术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于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

自张骞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后,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在两汉时期,葡萄酒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上等珍品佳酿。

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这句话是说一个叫孟佗的人拿了相当于现在20升(合约26瓶)的葡萄酒贿赂张让,结果换得了凉州剌史一职。这一历史典故说明在东汉时期,葡萄酒是相当珍贵的。

唐朝:灿烂的葡萄酒文化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很辉煌的一段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从宫廷走向民间,葡萄酒在内地开始有了较大的影响。

《太平御览》记载,唐贞观13年(公元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攻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酿造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李白十分钟爱葡萄酒,他在《对酒》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账底奈君何。记载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罗一样,作为少女出嫁时的陪嫁物,可见葡萄酒在当时已经普及到了民间。

元朝: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

元朝立国虽然只有90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且还在山西太原、江苏南京开辟葡萄园,公元1291年(至元28年)元世祖更是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元朝的《农桑辑要》中,有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葡萄生产的记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栽培水平,并且当时已经有大量的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政府供职17年,他所编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葡萄园,酿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

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流传一首这样的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由此可知,当地的百姓早已把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清朝:葡萄酒文化的转折期

清朝最伟大的康熙皇帝也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康熙在一次疟疾之后,养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其去世。他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认为常常饮用是很有好处的。

我国的葡萄酒生产虽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也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由于朝代更迭,战乱不断,最终并没有像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那样连续地发展与壮大。

到清末民初,由于国力衰败,战火不断,人民连最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我国的葡萄酒发展进入了转折点,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业也颓废败落。

直到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芝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酿酒公司,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他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从西方引进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引进了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且将贮酒容器也从瓮改用橡木桶。

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从此我国的葡萄酒生产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之后,青岛、北京、清徐、吉林长白山和通化等葡萄酒厂相继建立,这些厂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我国葡萄酒工业的雏形已经形成。

探秘白马酒庄


借用知味葡萄酒杂志资深编辑王鑫的话说,白马酒庄可是波尔多右岸圣爱美隆列级庄中的一等A级庄,波尔多最顶级的八家酒庄之一,现在归属于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

长久以来,位于法国波尔多右岸的白马酒庄一直享有着绝佳的声誉和崇高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41公顷的土地能够酿出品质绝佳,个性鲜明的佳作?请让小编带您欣赏。

半世纪前的一个年份已将白马酒庄神化,如今被奢侈品集团LVMH与比利时第一巨富AlbertFrere所共同拥有,白马酒庄这匾金字招牌更是注定了百毒不侵、名流千古。总听贝尔纳布尔奇(BernardBurtschy),伊安达加塔(IanDAgata)等酒评家们教导,量少固然易酿好酒,产量与质量并存,那才是真功夫!酒庄41公顷的面积在右岸属于大规模,而年复一年的出色表现,两位巨头的注资功不可没,强大的资金后盾必不可少,但如何利用对自家风土的了解以保持高水平发挥,这才是白马在业内为人称道的始源。

41公顷之大我竟敢跟大家谈风土?而他,确实是这样一位与风土正面交锋的勇士。LVMH进驻这片土地后于1991年任命PierreLurton担任总经理,随后滴金酒庄(ChteaudYquem,也译作伊甘酒庄)也归他管理。除了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雄厚的人脉网路,要谈他在白马最闪耀的功绩(没有之一),KeesVanLeeuwen范陆文教授被任命所执行的土壤研究及跟踪当之无愧。

1992年,Pierre慧眼识英雄,刚完成圣爱美隆整个产区土壤研究的范陆文教授随即受聘于白马担任葡萄园总管,负责酒庄的风土研究。一言概之,白马的土壤可被简略分为三种,一种是近似帕图斯(Petrus)所拥有的著名的含铁粘土,二是与左岸相似的砾石土壤,其余则是较普通的沙质土。接下来的任务,则是对应三种不同土壤,将梅洛(Merlot)、品丽珠(CabernetFranc)、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各种四排于一块实验田上,观察并跟踪它们的表现。

结果表明,虽在帕图斯,含铁粘土与梅洛天造地设,但品丽珠的表现也同等出色,因此在白马,为了展现更丰富的香气,粘土与砾石这两种对多余水分有调节作用的土壤上,分别种植梅洛和品丽珠各一半,产量构成正牌的80%。实验也表明,沙质土更佳适合梅洛的种植,但表现平平,用作酿造二牌酒。最终,根据葡萄品种、土壤、微气候的组合排列,41公顷的葡萄园被划分为52块葡萄田。另外,仅供内部消化的三牌酒保证了二牌酒小白马(LaPetitCheval)每年稳定的高品质。

对于波尔多这个总体来说传统至上、作风保守的产区而言,白马酒庄散发着一种不断自我更新完善的年轻活力,除了风土研究,多年前品丽珠品系选育(clonalselection)的研究也并肩展开,砧木(rootstock)这个新课题也因白马第一位参与研究的中国实习生的加入今年正式启动。

放眼未来,一个熟悉却陌生的品种很可能成为白马风格演变优化的契机。白马的前身,是飞卓酒庄(ChteauFigeac)的一部分。飞卓的别树一帜,在于含有高达35%的赤霞珠,在被美洛与品丽珠统治的右岸而言,也大概只有在这砾石为主的土壤上,赤霞珠才得以成熟。换言之,白马所继承的砾石土壤可让赤霞珠在此大显身手。葡萄园内,赤霞珠的实验性种植已占总葡萄园的2%,但还并未用于混酿当中。范教授透露,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白马先天的土壤条件,未来的日子里,赤霞珠有望占到正牌酒的5%。我们只有静候此刻的到来并期待白马会有怎样的风格变化,无可置疑的是,风味的广度必定有所增加。

酒窖内信奉的是不干预(non-intervenetionist)政策,他们认为,酿造一瓶白马90%的工作已在葡萄田内完成记得PierreLurton曾对记者们说,酒窖只是把葡萄转变成酒的地方。酿酒车间内,每个环节都坚守保留果实的原汁原味。走入地下酒窖,细心的人可能会被他们所选的橡木桶之多而为之惊讶,笔者眼睛快速扫过,已掠见78个不同的品牌,询问下才知道,原来故意让橡木多元化是免得某种橡木的风格过于突出,好凸现果实的本质。

2010,2009年的白马确实出色,无论是丹宁或是果香,质地亦或密度,但价格也难免让普通消费者望尘莫及,这让人好奇,哪些年份可能被低估因此相对价廉物美了呢?范教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相信不少人已意识到2008是个优质且划算的年份,但1998这个凉爽的年份,我认为,是白马近十几年来的一匹黑马。

而被问到最让他惊艳的一次品鉴,范教授念念不忘的是15年前尝到的1947年白马。要知道,1947年份白马同样是很多顶级酒评家眼中的梦幻之作,杰西斯罗宾逊大师称其可能是自己此生喝到最好的酒,罗伯特帕克更是认为,尽管这款酒在现代酿酒观点中极端不平衡,但即使过了47年(品尝时),仍然极为活跃,集中以及难以置信的复杂,让人不由得怀疑现代酿酒理念的方向。范教授解释道:在过去,葡萄成熟已不易,酒精度通常不达12%。1947年之所以传奇,它的酒精度首先已经超乎寻常,高达14.3%,并且因为酿造时的意外中断,导致酒内留有3-4克的残糖,颇具波特酒的风味,力道十足,果香四射。

葡萄酒与中国美食搭配小贴士


当德国葡萄酒业在古典与现代葡萄酒风格之间,成功地表现其和谐性的同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美食在与各种不同风味的德国葡萄酒搭配时,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尤其是亚洲地区的精致菜肴。

许多葡萄酒,尤其那些号称为现代名著的葡萄酒,已获得全世界餐饮业者,媒体记者,饭店主厨们及葡萄酒的爱好者普遍赞赏。

事实上,九十年代的德国葡萄酒被认为最能与各种食物相容搭配。其低酒精成分与酸味平衡的自然组合,使其成为现代厨艺中最佳的选择。

根据葡萄酒干型,半干型,甜型的口味和不同的等级,在配餐有大致原则可循,如,干型,半干型白葡萄酒多与开胃凉菜,清淡可口的海鲜或清蒸菜肴相佐。辛辣厚重的菜肴可与半干型或甜型酒搭配。若海鲜带有浓稠汁液,则以稍带甜味的特区高级葡萄酒(Q.b.A),优质高级葡萄酒中的头等酒(Kabinett)或迟采酒(Spatlese)相配也很别致。这些也十分合适鸡鸭肉类。猪、牛、羊肉用优质高级酒中的迟采级酒(Spatlese)和红葡萄酒佐餐,而优质高级酒中的精选级酒(Auslese)和浆果精选(Beerenauslese)则是绝佳的餐后甜点酒,而瑞思苓则与水果很搭配。

东方及亚洲的菜肴清淡并带有些许甜味,德国葡萄酒最能适合这种餐饮文化。特区高级葡萄酒(Q.b.A)能迎合不同组合的菜肴。优质高级葡萄酒中的头等酒,迟采级酒,精选酒中的干型,半干型适合粤菜,鲁菜,潮洲菜搭配,甜型酒则适合川菜,淮扬菜,苏菜等。北京烤鸭更适合与半干型红酒相配,半干型的微酸可以减少烤鸭的油腻,而红酒特有的涩味又能在味觉上盖过吃烤鸭时必配的葱的辛辣。日本寿司可以用干的瑞思苓或带些甜味的葡萄酒来搭配。

半干的葡萄酒特别适合西餐中浓稠的汤食,而主食则以圆润丰满的迟采级或者精选酒相配更为恰当。不论是新鲜的还是烟熏的鱼类,则应该用干白葡萄酒相佐。

今天,如何把美食与葡萄酒相配,上述少许指导原则只是抛砖引玉。当下的时尚是葡萄酒爱好者在为其亲朋好友做各种尝试时,可以参照这些原则创造出他们自己的配方和风格。

中国各地美食与葡萄酒搭配指南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各地方人的口味大相径庭。不同的饮食特点造就了千姿百态的风味,那么当中式口味遇上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葡萄酒,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呢?酒逢知己,风味相投,现在就让红酒世界带各位瞧瞧全国各地区的葡萄酒搭配地图。

华南地区淡食淡酒鲜滋味

华南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等。该地区饮食讲究,膳食结构丰富,尤其喜欢淡水鱼虾和生猛海鲜,新鲜蔬菜亦是餐桌上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因此食鲜是华南地区饮食亘古不变的主题。

华南地区在烹饪方式上力求简约,因为味道过于浓郁的调料极有可能会掩盖食材原有的鲜味。而清爽淡雅的白葡萄酒完美契合了这一饮食特点,如奥地利的绿维特利纳(GrunerVeltliner)葡萄酒,具有浓郁柑橘风味的它十分适合搭配新鲜蔬菜;法国的夏布利(Chablis)霞多丽(Chardonnay)白葡萄酒与清淡的海鲜或肉质肥美的鱼类同食,则会将食物与酒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食物尝起来更加鲜美。

华北地区肉食轰炸,把酒言欢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这一带的民风豪爽,饮食口味偏咸,炙烤的鸡鸭肉类食物是其常餐。

若是普通家庭聚餐,不妨尝试一下能迎合大众口味的澳大利亚西拉(Shiraz)红葡萄酒,该类葡萄酒的酒体偏厚重,适合与口味浓郁的餐食进行搭配;黑皮诺(PinotNoir)红葡萄酒也是不错的选择,拥有优雅口感、细腻单宁和别致红色水果风味的它是鸡肉、鸭肉等白肉类菜肴的最佳拍档。

华东地区在精致佳肴中叹美酒

华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等。该地区口味清淡,擅长炊制甜味糕点,大闸蟹是该地区赫赫有名的美食。精致的饮食习惯与江浙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交相辉映,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一睹吴文化之美。

在匠心打造的甜味糕点中叹美酒可谓人生一大幸事,此刻,一杯阿斯蒂莫斯卡托(MoscatodAsti)葡萄酒可以升华此种快乐。而鼎鼎大名的大闸蟹若是佐以酒体饱满的维欧尼(Viognier)白葡萄酒,芬芳馥郁的花香与蟹味交织,一定令你唇齿留香,恋恋难忘。

西南地区麻辣菜肴VS甜味佳酿

西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川渝云贵地区嗜辣的名号在全国响当当,宁可无菜,不可缺辣,麻辣美食如麻婆豆腐、水煮鱼等,大都具备浓厚的地域饮食文化色彩。

一口辣菜下肚,涕泪横流,此时救星雷司令(Riesling)葡萄酒上场,轻呷一口,酒中的甜味可缓解辛辣带来的刺激感,清新脆爽的口感还可以让你的舌头在辣椒刺激后得到适时休息。与令人爱不释口的麻辣菜肴一样,酸甜均衡的雷司令葡萄酒也将成功俘获你的味蕾。

东北地区荤类菜系与经典的碰撞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等省份。一般以杂粮为主食,蔬菜以白菜、土豆和菌菇为主,肉类以白肉和野味为主,嗜肥浓,口味重油偏咸,小鸡炖蘑菇和地三鲜等接地气的菜肴广为大众所喜爱。

然而油腻的食物吃多了,味觉的敏感度也相应降低,因此酸度较高的葡萄酒会是搭配这类菜肴的不二之选,如灰皮诺(PinotGrigio)白葡萄酒,该类酒能清除杂味,使味觉变得灵敏。此外,油腻的食物也可搭配高单宁的葡萄酒如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两者相辅相成,食物可以降低舌头对单宁涩感的感知,同时涩感也能消除油腻的感觉。

玛丽皇后的叹息?香槟背后的法国文化


香槟开瓶时,一缕口哨轻柔嘶声,似有若无,犹如情人耳边细语,法国人称这是玛丽安东芮特的叹息。

朋友邀宴法国料理,点了一瓶香槟酒开场。餐厅侍酒师非常专业,以手掌按握瓶塞缓慢旋转上提却同时留力下压的复杂方式开瓶,软木塞离开瓶口的刹那,清脆?地发出啵的一声内敛轻响,侍酒师自己也非常满意这场表演似地笑开了,解释说:这是少女的轻吻。

少女轻吻?好鲜活的比喻。询问典出何处?他倒答不出来,只说圈内都这么形容。

餐桌上开香槟的礼仪其实颇有讲究,既要斯文流畅,又不能发出过大音响破坏气氛,但我却是第一次听到少女轻吻说法。在法国,香槟开瓶时,软木塞应以近四十五度角离开瓶口,微微发出一缕像是吹口哨的轻柔嘶声,似有若无,犹如情人耳边细语,因此有人说是爱情之叹,更多人喜欢称为玛丽安东芮特的叹息。

玛丽安东芮特即法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玛丽皇后,原名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vonHabsbourg-Lorraine,是出生在奥地利霍布斯堡皇宫中的公主,年仅十四岁就政治联姻嫁给十六岁的法国皇太子,1774年皇太子登基成为路易十六,玛丽安东芮特因此成为皇后,绝大部分人生都在深宫内院度过。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路易十六夫妇双双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路易王朝结束,共和开启。

相传玛丽皇后1793年十月十六日被送上断头台时,仍不失镇静优雅。画家大卫(Jacques-LouisDavid)曾画下一幅玛丽皇后死刑前在马车上游街示众的著名素描,画中的她虽身穿囚衣,但腰杆挺直、双眸低垂、下巴微抬,在最糟糕的时刻,却仍保持高贵的模样。

抵达现今名为协和广场的革命刑场后,玛丽皇后无须搀扶自己走上断头台,一阵混乱中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皇后仍保有礼貌地转头致歉:请原谅我,先生,我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深爱香槟的玛丽安东芮特在断头刀铡落下那一刹那,是否曾发出叹息?没有人知道。

大革命之后,贵族在法国似乎式微了,但某些风范与影响却隐而不显地流传下来,例如玛丽皇后的淡出身影,就给我们一种有距离感的认同:即使无可奈何也要保持尊严与从容,即使所有的人都觉得没有必要了,还是坚持礼仪与教养的,凄美。

因为这个天地之间再无可追索的凄美,所以当我们轻巧地开启香槟,如果能仅仅发出如玛丽安东芮特叹息一般、恍惚而朦胧的低吟,庶几碰触到餐桌礼仪最高境界。

从少女轻吻到玛丽皇后的叹息,从法国香槟酒想像重温法国历史,未必是葡萄酒功力的提升,却是另一重尚未被开发见知的文化境界。

酒与中国哲学


酒,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酒与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中国哲学亲自然、讲感性、重思辨,或出世、或入世,此在酒文化中皆有反映与表现。透过酒文化,人们同样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生活的辩证法与历史的真味,从中得到一种永恒的哲学启示。

酒:天人交感的天作之物

中国文化崇尚自然。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老子》认为:天乃道,道乃久。而酒,自古就是表达人与天的情感相通的重要媒介,天人交感、同类相动的精神潜藏,均通过酒这一媒体得以实现与完成。

酒在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哲学里,恰是催动人的灵感与激情、激发人的意志与力量、唤醒人的精神与潜质的天作之物。饮酒,不仅令人产生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神仙感觉,更在于它是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天人交感、精神会通的哲学境界的文化行为。

酒:水与火的辩证法则

论及酒的哲学,最为突出的哲学征象,莫过于酒所特具的水与火的阴阳理念与辩证法则。

酒,形似水,其性柔也,昔有老子观井,上善若水,老子濑水畔井边观望静思,借水之柔性谈人性本真与处世之道。

但酒水,其形虽柔,却充满刚烈之火。在中国丰富的酒文化中,酒以辩证的方式不断演绎着自身的故事,尤其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为古今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范例。表现着宇宙的生命法则,亦柔亦刚、亦阴亦阳、一张一弛、一乐一伤。

酒这一特殊的文化之物,因中国人特殊的喜好及态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承传中,不断被丰富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与历史中最富有艺术光彩与最具有哲学魅力的一页。

这些中国传统美食与葡萄酒如何搭配?


重要的节日里,餐桌上的美食必不可少,美酒当然也不容缺席。那么,大家的餐桌上会有哪些美食呢?又该与什么样的美酒相配呢?

1.羊肉

图片来源:tech-food

冬至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寒冷的降临,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补。羊肉性温,可以补体虚,驱寒气,因此便成了北方很多地区的冬至美食。烹饪羊肉方法很多,但在冬季大多都会进行炖煮,因此可以考虑搭配酒体中等到饱满的红葡萄酒,罗讷河谷(RhoneValley)或澳大利亚的西拉(Syrah)葡萄酒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2.鸭肉

图片来源:xiaochijiameng

除了羊肉之外,鸭肉也是冬至的一道美食。南方一些地区如厦门,会在冬至这一天吃姜母鸭。焖烧过的鸭肉和生姜在揭开锅盖的那一瞬,香气四溢。考虑到鸭肉所含的脂肪和烹饪时所使用的佐料,应该搭配一款香气浓郁、酸度活泼且酒体相对饱满的葡萄酒,除了西拉,还可以选择意大利皮埃蒙特(Piedmont)的内比奥罗(Nebbiolo)。当然,姜母鸭略带甜味的口感也很适合与半甜型的雷司令(Riesling)搭配,它的高酸可以化解其中的油腻,甜度与果香则能为鸭肉增添更丰富的风味。

中国酒文化介绍


中国酒文化介绍

 中国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近代以来,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

总之,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

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菊花酒由来已久,《西京杂记》曾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杯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书画的渊源


酒在我国源远流长,饮酒在国人的生活中早就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俗话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忧。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亦可入画图中。纵观历代中国画杰出作品,就有不少关于酒的题材。可以说,绘画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只是绘画,书法更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家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后解衣盘薄须肩掀,一任天机,淋漓挥洒,神行纸上,从而作出一幅幅精品,这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佳话和艺术珍品。在这里,酒已成了他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文人饮酒已是传统上的潇洒。魏朝末年,被誉为文坛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等人,个个堪称酒中豪杰,常在竹林中饮酒长啸。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

陶潜醉酒,悠悠见南山。东晋陶渊明也是出了名的爱酒文人。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酒和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酒,他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酒,他才会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同时,酒对文人雅集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据《与吴质书》记载,曹丕与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刘祯等每至筋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面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知自乐也。

当历史车轮转至唐代,这时期的文人纵酒风尚更是异常兴盛。在繁华的盛唐时代,酒气熏天的长安城中有着一支庞大的饮酒队伍。唐初诗人王绩,因好酒获斗酒学士的雅号。他曾撰《酒经》: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还有杜甫,史载他于成都洗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竣(音)野老相押荡,无拘检。大诗人李白更是感叹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在诗化的酒中不畏人生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古代,但凡大型饮宴,没有酒相伴是极为少见的。饮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们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对酒表达了别离的情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一出便广为传唱。后来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形成《阳关三叠》曲,成为七弦琴琴歌之代表作。可见酒对于那时文人的作用之大,实在是难以尽述。

此外,黄庭坚跟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著作保留了宋代戎州(今宜宾)酿酒史的资料。黄庭坚不仅一般性地描绘了宋时戎州名酒飘香的氛围,而且确凿地反映了当时酿酒业的一些情况。戎州美酒刺激着他,激发了个人创作灵感,使其在创作高峰的体验下,创作出堪称传世之作的诗词。读黄的作品使我们知道戎州有酒坊兼酒店,还有士大夫也在家酿酒。名酒不但有荔枝绿,而且有安乐泉等不同品种。

然而在元代,不仅是酒,就连酒旗在元人眼中也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在文人骚客那里。正所谓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酒文化的兴盛。诗人谢宗可有首《酒旗》诗写得妙:水村山郭酒初香,纻影青青字一行。垆畔低悬花雾湿,檐阴斜揭柳风凉。指挥意马冲愁阵,摇曳心旌入醉乡。惆怅步兵招不起,半竿空自舞斜阳。酒旗通常用青布制成,元曲中又称之为青旗。

现代人呼朋唤友地聚餐喝酒时,虽仍会有吟诗作画,但那也只是个别现象了。没了古人那种雅致文化的酒桌氛围,现代人剩下的只是热闹,着实令人为酒文化的失落感到些许遗憾。

酒与绘画创作的激发

历来酒与诗画是不分家的。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有了酒,绘画才会显得大气洒脱。饮酒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

酒跟绘画创作之间的缘分十分悠久。早在汉代时,汉画中就有许多有关酒文化方面的图像。到了唐朝时期,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这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联。

酒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至明代,浙派画家吴伟可谓酒中豪杰,尤其喜欢饮起酒来,再作纵恣粗犷的山水。而水墨大家徐渭亦喜酒,同样愿意在痛饮后挥笔,晚年他在所作《又图卉应史甥之索》一诗中说: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我画。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春雷。他把草书的宕荡奇肆线条和淋漓酣畅的水墨融会为一体,画面富于音乐美感的视觉形象。如《墨葡萄图》的笔斜风雨,藤蔓飞扬,浓淡相间的叶片,珠圆玉润的果实,无不统一于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这除了得力于艺术功力之外,当然还仰仗于酒效,酒起到了催化和升华至最高境界的奇效。

陈洪绶也特以好酒,尤好为女子作画。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指出其在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敬地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和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并自称半生懒癖惟好酒。这正如毛奇龄所说: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因而其诗文书画与酒很有缘分,以致有酒如强风饮不辞,这也是他追慕古人而心有灵犀的原因。

酒不仅能帮助和激发画家的创作,而且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酒入画的内容很多,如以酒喻寿。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书画家的灵感,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的艺术精品。这样的名画比比皆是: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晚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南宋刘松年的《醉僧图》;元代钱选的《扶醉图轴》;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明代陈洪绶的《饮酒祝寿图》等等。

我国古代借酒作画者远非上述。可以说大部分画家许多艺术精品的产生,都与酒密切相关。当然,他们之所以能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勤学苦练。但是,也绝不能忽视酒对书画作品的诞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酒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与绘画一样,要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须有娴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并心有所感而寄于笔墨。要做到这些,许多书法家常借助于酒力。翻开我国书法史,可看到历代草书家大抵嗜酒。如书圣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在东晋永和元年,王羲之与好友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提笔草《兰亭集序》。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就连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以致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再也没有达到醉酒时那种神往的艺术境界了。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可见一斑。

唐朝以后,书法艺术得以继承发展,和酒也是一直相随相伴。唐代最今人叹为观止的书家要数张旭和怀素了。他们两人都是其时的草书大家,均喜醉后大呼作书,其书气势豪迈,盘曲放荡,有如电激星流,又若骤雨旋风,观之令人惊心动魄,不可思议。据史书记载,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时人称他的狂草为醉墨。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有人问怀素写字秘诀,他竟以醉字作答,正所谓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唐代除这两位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贺知章。据韦续《续书品》记载,他官至秘书监,性旷达好饮酒,是当时饮中八仙之一,自号四明狂客,能诗善书,其作草纵笔如飞,酌而不竭。

书法的发展到了宋代后崇尚意态,注重情感的抒发,书法与酒的关系也就更亲近了。宋代书法家苏舜钦,官运不佳被谪放到苏州时,常练草书,有时酒酣落笔,较之平时更洋洋洒洒,别具一格,人争传之。据《清朝艺苑》记载:明朝遗臣朱耷,往往于醉后挥毫。人们知其嗜酒,闻字画皆得其醉后,所以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将纸墨置于席边,待酒兴大发,他便开始泼墨,或攘笔搦管,狂叫大呼,结果是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而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万镒于前夕顾也!

元代著名草书家鲜于枢也喜饮酒,也常醉极作放歌怪字,其书笔力劲健,奇态横生,名声与赵孟頫顷齐,同为元朝书坛巨擘。另有明代著名的草书家祝允明,他为人顽世自放,纵情于酒,其草书笔力挺劲,势态活泼,书如其人。清代的傅山逍遥物外,自得天机,故醉中作草能放笔直书,冠绝一时。可见,草书与酒结缘,同为不少书家所钟情,绝非偶然。毕竟酒能亢奋精神,诱发无意识,从而形成书艺创作的内驱力,这是不容置疑的。酒与书法共在,酒使不少书法家狂放不羁,不拘成法,激昂腾奋,然后笔走龙蛇,异趣横生,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

中国酒文化赏析


中国酒文化赏析

赏析中国酒文化,是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角度。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一、酒的来源

关于酒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像是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不过,大多数人熟悉的还是杜康造酒说。古书记载:?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臵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魏武帝乐府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二、饮酒与养生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

三、饮酒文化

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则不然。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有许多学问。尤其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温酒而喝、饮必小咽、不混饮、不强饮、不空腹饮、酒后少饮茶。

这些表现于日常生活习惯中的酒文化的内容,又和中国大文化的各大体系犬牙交错,并曲曲折折通向以儒道佛思想为支柱的中国民族精神的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酒文化不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又是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角度。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